離樹別黨,傾國之道也
1.君正臣從謂之順,君僻臣從謂之逆
晏子很重視領導集團內部、國家與人民以及國與國關系之間的協調。他認為國家內部的團結協調是治理國家的重要原則,他說:“離樹別黨,傾國之道也。”(卷第一,第26頁)一個國家或團體任何時候都要堅持在正確原則基礎上的團結與統一,反對各自為政或分裂割據,否則就會敗亡。統一團結的思想基礎是公正與無私,在涉及重大原則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問題上,不能為一己之私而損公正。晏子批判某些統治者“厚藉斂而托之為民,進讒諛而托之用賢,遠公正而托之不順,君行此三者則危。為臣比周以求進,逾職業(超越職權)防下隱利而求多,從君不陳過而求親,人臣行此三者則廢”(卷第三,第148頁)。
晏子強調領導集團內部關系的根本原則是公正,正與公是緊密相連的,無公也就無所謂正?!熬紡闹^之順,君僻臣從謂之逆?!保ň淼谝?,第17頁)領導集團內部關系的另一方面是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齊景公問晏子:“臨國蒞民,所患何也?”晏子對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異心,三患也。”(卷第三,第171頁)上對下要信任支持,下對上要忠于職守,上下左右形成力量的合力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領導目標。
2.君臣同欲,百姓無怨
晏子在談到一個國家內部關系時曾說:“一意同欲,若乎私家之政?!保ň淼谌?42頁)國家政策法令正確,大家團結一致,奔向一個共同的目標,治理國家就像治家一樣,“君臣同欲,百姓無怨”(卷第三,第171頁)。各級官吏必須深刻理解,堅決全面,執行中央的政策法令。孫子也說過:“上下同欲者勝。”《周易》指出:“二人同心,其利斷金。”所謂“同欲”,其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必須建立在科學世界觀、歷史觀的基礎上,合乎歷史發展的規律,適應人民大眾的需要和利益。沒有共同的理想、奮斗綱領和目標,以及群眾基礎,就無所謂“同欲”“無怨”。要把“同欲”落實為行動,做到“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中庸》),同時要建立統治集團內部上下的團結協作和諧關系,注重溝通交流的科學管道,做到“上下交而志同也”(《周易》)。
晏子提出了“君臣同欲,百姓無怨”這一深刻的道理,從歷史上看,這是很難做到的。有時統治者雖有良好的政治主張,但缺乏堅定的決心和措施,特別統治集團內部和各級官吏的自私本性,陽奉陰違,甚至各樹私黨,專謀私利,魚肉人民,百姓不可能“無怨”,這是剝削階級的本性決定的。
3.其政任賢,其行愛民,其取下節,其自養儉
齊景公問晏子,賢君之治國若何?晏子對曰:“其政任賢,其行愛民,其取下節,其自養儉。”(卷第三,第152頁)愛民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從路線政策方面體現,只有原則政策,沒有嚴格法制與具體措施,愛民也只是一句空話。其次,愛民必須任賢,官不賢廉,政策再好,人民也得不到實惠。在經濟政策方面,愛民就要多予少取,鼓勵勤勞生產經營,提倡節儉,發展事業也要根據需要與可能,量力而行?!捌淙∠鹿潯保杖∫泄澲?,不可竭澤而漁,晏子指出:“窮民財力以供嗜欲謂之暴,崇玩好,威嚴擬乎君謂之逆,刑殺不辜謂之賊,此三者,守國之大殃。”(卷第二,第67頁)統治者對人民的收取應保持一定合理的限度,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國家經濟政策的出發點是強國、富民、養民,真正的愛民不只是停留在紙上和嘴上,而要體現在各級官員執行愛民政策的行動上,使百姓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利益與實惠。
節儉清廉,司法公正、懲惡揚善,也是愛民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在全社會形成勤勞節儉,禮讓謙和,熱愛國家,關愛社會,敬老尊賢,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
4.舉事不私,聽獄不阿,節取民而施之,權有無均貧富
晏子多次指出,從政行事要公正無私?!半x樹別黨,傾國之道也”,國家政策法令,必須統一嚴格,不許陽奉陰違,取其所好。做到舉事不私,聽獄不阿,真正做到懲罰犯罪,保護忠良,使“貴不凌賤,富不傲貧,功不遺罷(不以有功譴責無功),佞不吐愚(聰明的不唾棄愚笨的),舉事不私,聽獄不阿,內妾無羨食(多余的食品),外臣無羨祿(額外的俸祿),鰥寡無饑色……節取于民而普施之……上無驕行,下無謟德?!保ň淼谌?,第131頁)“嘗無功謂之亂,罪不知謂之虐?!保ň淼谝唬?0頁)
合理調節社會貧富差距,稅收適當,人民負擔公平合理,晏子提出:“其取財也,權有無,均貧富,不以養嗜欲,誅不避貴,賞不遺賤;不淫于樂……為政尚相利(合理調節各方面的利益),故下不以相害;行教尚相愛(教育人民相互關愛互助),故民不以相惡為名(互不怨恨)。刑罰中于法(刑罰寬嚴適度),廢罪順于良。是以賢上處而不華(不嘩眾取寵),不肖者處下而不怨,四海之內,社稷之中,粒食之民(指全體人民)一意同欲,若私家之政。”(卷第三,第142頁)
晏子不僅提出發展社會經濟、穩定社會和諧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法制等政策主張,還指出了理論必須聯系實際。一次齊景公游于紀國,得金壺,內有丹書曰:“食魚無反,勿乘駑馬。”齊景公高興地說,吃魚不翻面是無腥味,不乘駑馬是速度快。晏子對曰:“不然,食魚無反,毋盡民力乎!勿乘駑馬,則無置不肖于側乎!”公曰:“紀有書,何以亡也?”晏子對曰:“有以亡也,嬰聞之,君子有道,懸之閭,紀有此言,注之壺,不亡何待乎!”(卷第五,第255頁)
晏子關于和諧協調的思想還體現在他處理國際關系和外交政策方面。他主張“不侵大國之地,不耗小國之民,故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之兵甲,不威人以眾強,故天下皆欲其強。德行教訓加于諸侯,慈愛利澤加于百姓,故海內歸之若流水?!保ň淼谌?,第124頁)他主張在國際關系中“事大養?。ê痛髧愫藐P系,扶持弱小國家),國之器也”,反之,“傲大賤小則國危,慢聽厚斂則民散”(卷第四,第191頁)。
上一篇:珍策重計,謀功為首的戰略決策思想
下一篇:管子與《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