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牘學·奠基期(二十世紀的三十——四十年代)·中瑞聯合考察團與黃文弼的羅布淖爾出土木簡考釋
中瑞聯合的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由徐旭生任中方團長,黃文弼、龔元忠等10人為團員,瑞典方面由斯文·赫定為團長,團員有瑞典的拉爾生、赫默爾、那村、貝格曼,丹麥的哈士倫,德國的赫德、米倫威、李伯冷、錢默滿、海德、韓普爾、馬學爾、華志、狄德滿、馬森伯、馮考爾等17人。考察活動自1927年5月開始,分頭進行,時斷時續(xù),直至1933年止,歷時7年之久。
黃文弼(1893—1966)是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受北京大學考古學會派遣參加中瑞聯合考察團。他先后兩次(1927年5月9日至1930年9月和1933年)隨隊到蒙古、甘肅、新疆考察。第一次考察歷時三年半,收獲頗豐。1927年10月在天倉一個漢代古堡中發(fā)現木簡數枚。1928年11月在拜城和色爾佛洞得簡牘數十枚,皆為古西域語文書寫。1930年2月在吐魯番城西20里的古交河城中發(fā)掘出一些畏吾兒文木簡和殘紙片,在羅布淖爾北岸的烽燧古址中采得木簡殘簡數十枚,上有黃龍(漢宣帝年號)、元延(漢成帝年號)字樣。這樣,黃文弼成為我國學者直接參加田野考古后獲得簡牘的第一人。他所發(fā)現的“黃龍”、“元延”漢簡是新疆地區(qū)出土的漢通西域以后最早的漢文簡牘,比斯文·赫定和桔瑞超所獲的魏晉簡牘早得多。
抗戰(zhàn)時期,黃文弼先生在極為困難的生活條件和著述環(huán)境下,完成了《羅布淖爾考古記》一書,于1948年出版。該書分四篇,第四篇為《木簡考釋》,公布了作者在羅布淖爾發(fā)現的71枚漢簡,并詳加考釋。本篇又分9節(jié):釋官,釋地,釋歷,釋屯戍,釋廩給,釋器物,釋古籍,雜釋,簡牘制度及書寫。這九節(jié)就是九個研究專題。黃文弼先生對照史籍,悉心考訂,多有創(chuàng)獲。
上一篇:先秦儒學(孔孟荀)·孔子的生平和學說·中庸之道
下一篇:中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