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tǒng)林肯為解放奴隸以身殉職
亞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iln,1809—1865)生于美國西部肯塔基州哈丁縣霍詹維爾,后移居伊利諾斯州梅肯縣。他家境貧寒,自幼務農(nóng)。后自學法律,曾任律師。他兩次到新奧爾良城,眼見黑奴的悲慘生活,乃大聲疾呼解放黑奴。1834年,他被選為伊利諾斯州議員,遷居州府斯普菲爾德,1847年當選為美國國會伊利諾斯州的眾議員,反對奴隸制。1858年,他與民主黨參議員道格拉斯展開關于奴隸制的大辯論,名聲大振,成為反對奴隸制的共和黨領袖。1861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第十六屆總統(tǒng)。這激起奴隸主及其代理人的仇恨,他們投恐嚇信,準備暗殺林肯。
林肯宣布他寧可在國會大廈的臺階上被絞死,也不愿用金錢或乞求來換取一次平安無事的就職典禮。經(jīng)私人偵探的精心安排,巧妙地躲過一伙武裝歹徒設下的暗殺圈套,林肯在國會大廈宣誓就職:表示要忠于職守,維護和保衛(wèi)合眾國憲法;反對奴隸制,反對國家分裂與戰(zhàn)爭。
南方奴隸主挑起內(nèi)戰(zhàn),并舉兵進攻華盛頓,企圖摧垮林肯政府,保衛(wèi)奴隸制。林肯被迫下令,征召合眾國各州民兵,迅速平定奴隸主的叛亂。林肯深得民心,于1864年再度當選總統(tǒng)。
南方奴隸主及其在北方的代理人并不甘心失敗,還要進行垂死掙扎。他們在1865年1月和3月先后在福特劇院和“士兵療養(yǎng)院”附近企圖對林肯下毒手,終因林肯臨時改變計劃而破產(chǎn)。4月9日,叛軍領袖李將軍在阿波馬托克斯縣向格蘭特將軍投降,宣告戰(zhàn)爭結(jié)束。布思一伙狗急跳墻,立即密謀暗殺林肯的行動方案。4月14日,林肯總統(tǒng)攜夫人在四名侍衛(wèi)官的護送下,于晚9時左右乘馬車到福特劇院,進入包廂,觀看《我們美國的表兄弟》。但負責把守通往包廂至樓廳狹窄通道兩門的總統(tǒng)侍衛(wèi)官約翰·帕克,擅離職守,下樓到街上飲酒。在劇院“明星”酒店伺機而動的布思,在戲演到第三場第二幕即將結(jié)束時,迅速穿過花樓,進入狹窄的通道,用木棍閂住門,防人闖進。布思拉開包廂門,拔出袖珍手槍,向總統(tǒng)射擊,子彈從總統(tǒng)左耳上方射入腦顱,林肯倒下。布思用匕首刺傷前來抓他的總統(tǒng)衛(wèi)士拉思伯恩少校,然后從包廂跳下舞臺,飛速穿過舞臺側(cè)面,出劇院后門,騎馬逃跑。不久,布思被捕處死,同案犯也受到懲罰。一代偉人,美國總統(tǒng)林肯卻與世長辭了。
上一篇:美國總統(tǒng)扎卡里·泰勒之死
下一篇: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被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