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四洞
宜興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和慕蠡洞并稱為宜興四洞。善卷洞位于宜興縣城西南25公里處。全洞分為上、中、下3層、層層相連,洞洞相通,尤以能夠行舟的水洞稱奇。洞內奇峰異石,瑰麗多彩、維妙維肖。置身洞中,如臨仙境。善卷洞附近還有“碧鮮庵”碑、“晉祝英臺琴劍之冢”、“英臺閣”等遺跡。張公洞位于善卷洞東南,相距不遠。其特色是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七十二洞,洞洞有奇景。全洞左右盤旋,洞口通天。四季氣候,洞中均具,可謂“洞中一日游,世上已經年”。靈谷洞位于張公洞南6公里處,系一巨型石灰巖溶洞,由6個大石廳組成,洞以“洞中有山,絢麗多姿”見長。幽邃的洞身、奇妙的景物,馳名遠近,被譽為“靈谷天府”。第三石廳是最大、最低的洞,下有7條伏道相聯,上有5條天河匯集,猶如“百川匯海”。廳內巨巖倒掛,壁下一泓清池,稱作“天府靈泉”。第四石廳為全洞精華,深谷底部,一道瀑布,自穹頂飛瀉而下,蔚為大觀。洞中石景共有30多處。洞內石壁上,有宋、明、清時游人的題詩墨跡。莫蠡洞在靈谷洞北4公里,面積和靈谷洞相仿佛。是以地下暗河為主的典型石灰巖溶洞,經長期的滴水溶融和凝結,形成了千姿百態的石柱、石筍、石幔、石花等洞天奇觀。全洞面積8200平方米,其中水域占1750平方米,游程750米,洞內有大小景點70多個。水洞有3灣,水面寬暢,水聲潺潺。
〔現代散文〕 每當我們與喧囂的塵世作一短暫的告別,走進一個深邃而又寧靜的洞府之中,我們心靈的境地會溢滿極大的徹悟和奇妙的光照,溫煦、恬澹與金光熠耀的氛圍使我們得到無與倫比的超脫。
這就是洞天世界的魅力,躑躅于這樣的圣地,感悟大自然鬼斧神工,景在情中,情在景里,是可謂至高無上的藝術享受。
宜興的洞天世界是聞名遐邇的。這座具有上千年悠久歷史名城,不僅以文人輩出而聲譽益隆,且以秀麗風景馳名中外。神奇的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還有近年先后開放的慕蠡洞、西施洞各顯神采,富有“江南第一古跡”、“海內奇觀”之譽。這些群洞,構成了名副其實的洞天世界。加之宜興還有尚待開發的二十多個巖溶洞,壯觀無倫,堪稱世界洞天之冠呢。
在這洞天世界中,你可以領略到旖旎的風光,瑰麗的色彩,奇異的景色。且看善卷洞中的異石高懸,奇峰倒掛,飛云掩洞,巨巖突兀。動物中的獅、象,不知何時跑到這里來落了戶,因此而獲得“伏虎須彌當洞口,青獅白象擁蓮臺”的贊美。漫步洞天世界,奇景目不暇接。善卷水洞通舟,張公一線通天,靈谷長虹垂地,慕蠡乳石晶瑩。善卷的下洞,前后長180米,寬18米,高22米。洞外有一個高6米的石陡坎,飛瀑流泉,直瀉懸崖,奔流壑底,浪花四濺。循步隧道,通過波濤門、風雷門、金鼓門、萬馬門四重石門,潺潺水聲,化作四種不同的聲響,始似波濤遠聞,漸若風雷隱作,繼則金鼓齊鳴,終如萬馬奔騰,氣勢壯觀,始料不及。張公洞則以洞洞有奇,洞洞不同,左右盤旋,洞口通天稱奇。這大小72個洞穴,竟具四季氣候,妙在洞中有洞,洞洞相通,九曲回腸。置身其中,縱目四望,仿佛誤入藝術迷宮。在海王廳地坪中央,更有一個引人入勝的奇景,由溶巖滴水聚集而成的小水池,澄澈純凈,稍遠處呈藍色,中央為蔚藍,近處則呈綠色。游人到此,抬頭不見低頭見,情趣無窮。洞外藍天白云,山竹蔥蘢,倒映其中,濺起點點新綠,頻添神妙。靈谷洞石廳的深谷底部,有一道自穹頂奔瀉而下的特大岸流,勢如長虹垂地,巨崖飛瀑,訇然有聲,洶涌澎湃。據地質工作者推測,這道高達26米、寬7米、厚二米多的石幔,已經有幾十萬年的成長史。石瀑四周,石云浮動,水氣氤氳,借得“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句來形容此景,是最恰當不過的。可見,石頭也是有靈性的,它們的千姿百態的形體表明自己的存在,完善自己,默默塑造自己,要不,這靈谷的石幔如何流動起來,慕蠡洞的乳石又如何能如夏夜的銀河般閃閃爍爍呢?也許,它們也有一種執著的追求,誠摯的向往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呢!
是的,洞天世界是個怪誕卻又真摯的世界。一串串翠綠豐碩的葡萄,一只只橙黃的佛手,一支支脆嫩的蓮藕;還有那振翅欲飛的白鶴,枝葉蓋天的石松,飛禽走獸,花草竹木,蘿藤枝蔓,無不在這里得到復活,得到永生。美是不滅的,哪怕是瞬間的一縱即逝,也可誕生不滅的火花。
也許,正因為如此,幾千年來,騷人墨客志士名流不乏對她的贊美。李太白、白樂天、蘇東坡、沈石田、唐伯虎、文徵明等都曾來此欣游,并有詩文書畫作品流傳于世。當今,那些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游人,他們也在這里盡情欣賞,盡情品味,陶醉在這“稀”、“奇”、“古”、“怪”的洞天世界中。
(梅南頻)
〔民間文學〕 傳說張果老原名張歌郎,從小愛唱山歌,見什么就能編什么,編什么就能唱什么,是唱山歌的祖師。他的老婆也愛編山歌,唱山歌。兩人真是天生一對,地生一雙。
有個道士想長生不老,弄到一根千年老人參,放在鍋里蒸七七四十九天,吃了就能成仙。到第四十九天上,老道士去沐浴更衣,洗得干干凈凈,穿得清清爽爽,回來揭鍋蓋,一看,人參不見了!老道想:莫非被人偷吃了?抬頭一看,一條黑影竄到院子里。老道氣啊,喊:“誰!”黑影見院子里有頭毛驢,騎了毛驢就逃。老道士跌跌撞撞追出來,毛驢早就跑得老遠老遠了。
偷吃道士人參的不是別人,正是張歌郎。張歌郎怕道士找他算帳,從此逃在外面,不敢回家。他在外面一天到晚唱山歌,唱了不曉得多少年,成了歌仙了,就改名為張果老。張果老雖是歌仙,卻越老越不正經,總喜歡唱唱山歌罵罵人,占占嘴頭上的便宜。
張果老逃在外面之后,他老婆在家等呀,等呀,盼他回來,誰知等來等去等不到他回家,就帶了女兒出去尋夫。尋啊尋,一尋尋到宜興龍山,在龍山腳下住下來。為了糊口,就開荒種地,自己養活自己。
一日三,兩日四,幾年過去了,女兒長大了,出落得賽如一朵花。哪個兒女不想娘和老子?張果老的女兒也天天盼望父親回來,心想:父親父親你好狠心啊,丟下我們娘妮兩個不管,害得我們好苦啊!
卻說有一回,張果老騎著驢子到了龍山,看見一個姑娘在田里剝棉花,長得蠻象樣,一時歌興上來了,吆喝驢子停下,就編首山歌在對面唱起來:
“哪家女子哪家花,哪家女子剝棉花?哪家女子到我張果老的家,我叫她冬穿綾羅夏穿紗……”
姑娘不理他,低著頭只管剝她的棉花,張果老見姑娘不答,越唱越起勁。姑娘聽得臉都紅了,扛著鋤頭跑回家來,把這件事體告訴她娘。她娘聽了火冒三 丈,對女兒說:“我倒要會會這個混帳東西!走,娘同你去,你剝你的棉花,他要是再唱,娘自有辦法。”
娘妮兩個正要到棉花地去,迎面碰上張果老,娘先躲在旁邊,叫女兒只管往前去 。不識相的張果老想:我還沒有去,你倒又來了。就又唱起那首老調。
姑娘的母親一聽聲音感到奇怪,探頭一細看,果真是他!好不氣啊!大喊一聲:“老畜牲,閉住你的嘴,聽我來唱!——
你偷吃人參變成了鬼,唱出 的山歌嘸調門; 你偷騎毛驢爛心爛肺丟了魂,不曉得今朝自這欺侮自家人;從前不唱山歌心不暢,今朝我唱山歌好傷心。”
一邊唱,一邊眼淚索碌碌直滾。
張果老一聽:“啊呀不好!”曉得占了自家女兒的便宜,羞得滿面通紅,不敢再見老婆和女兒,趕起驢子就要跑。他老婆眼快手快,搶到前面,一把牽住韁繩問道:“你的家在哪里?我娘倆要跟你去過好日子呢!”張果老支支吾吾說不出話,被他老婆從驢背上揪了下來。張果老乘他老婆松手之際,撒腿就逃;他老婆和女兒放了驢子趕緊去追。那驢子跟慣了主人,一松手也跟著張果老逃。
(張炳文 整理)
上一篇:描寫《宋洛風光》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寄暢園》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