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名招禍
中國是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在其長期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中,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族有過許多友好交往的時期,這是值得頌揚的,也發生過多次戰爭,其中有的是必要的,有的是應加以譴責的。漢武帝以后,漢朝與四方少數族和平相處,友好交往,但王莽篡漢后破壞了這一局面。
王莽在民族關系問題上,承繼儒家“內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對少數族采取蔑視,甚至污辱政策,他認為“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夷狄稱王是“違于古典,繆于一統”,必須更改名號。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派欽差大臣前往少數族地區,改名號、換印信,制造事端,挑起邊釁。東北到玄菟、樂浪、高句麗、夫余,南過繳外諸蠻,歷益州,把句町王改為侯。到西域,把三十多個國的王也一律降為侯。到匈奴,收回漢朝授予單于的印,換成新朝的印,但把原來的“璽”改成了“章”。單于對此很不高興,執意索要漢朝舊印,王莽的使者當場將舊印椎得粉碎。單于大怒,發兵進犯漢邊郡,開始了新朝與匈奴之間連年的戰爭。而那些從王被貶為侯的西南和西域少數族首領,也先后發表聲明,宣布脫離新朝藩屬地位,并乘隙騷擾邊地,新朝四方均陷入戰爭之中。
照說王莽應吸取教訓,修正民族政策,但他一意孤行,變本加利。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對匈奴單于施加新的污辱:把“匈奴”改為“降奴”,把“單于”改為“服于。”同時集結大批軍隊,對匈奴進行大規模的戰爭。王莽六路出兵,戰線東西綿延三千多里。為進行這場戰爭,共募天下囚徙、丁男、甲卒三十萬,又從全國各地征調軍需。南起江淮,北至戰爭前線,督軍的使者,應征的軍士,運糧的役夫,絡繹不絕于途。先到達的屯留邊境,等待后來者,屯留等待中大肆搶掠,給邊地人民帶來巨大災禍。內地則催夫催糧,使不少人破產流亡,開始了武裝反抗。對匈奴的戰爭,還未開始,邊地和內郡都先亂了起來。在與匈奴作戰的同時,東北、西南、西域的戰爭也持續不斷。這些戰爭打了十多年,基本與王莽的新朝相始終。戰爭征發,民不堪命,父子青壯死于前線,婦女老弱輾轉溝壑。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同時激化,農民大起義爆發了。
王莽給匈奴等少數族首領改名號,換印信,純屬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文字游戲,但卻刺激了少數族的感情,破壞了相互之間的關系,釀成了連年的民族戰爭,激化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加速了新朝的滅亡。清人王夫之說:“莽之召亂,自伐匈奴始,欺天罔人,而疲敝中國,禍必于此而發”。這是頗有見地的。
上一篇:王莽改制失信于民
下一篇:王莽謙恭未篡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