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抱住的“金娃”
在1984年底,江蘇鎮江區某工業公司聽說,辦無紡布廠投資省,見效快,是個“金娃娃”。于是,幾位領導人決定,引進日本無紡布關鍵設備5臺套。為了爭上這個項目,事后,他們才匆匆召開兩次研討會,補辦可行性論證報告。盡管有些專家提出異議,但最后仍以“一致表示支持該項目早日上馬”的結論寫進會議紀要。然而不久,紡織工業部在南通開會,呼吁無紡布不能再上了,全國已有200多條生產線,而且國內市場滯銷,無紡布積壓嚴重。但是,他們不聽勸告,堅持于1985年10月14日委托國際租賃公司與日本客商簽訂引進設備合同。
1986年9月,在準備安裝設備和投產之時,他們終于發現,早幾年上馬的大廠已開工不足,利潤銳減。緊接著,國際金融市場發生巨變,日元升值,美元貶價,他們才感到缺乏支付能力。
為建廠和購買設備,這個廠已負債376萬元。進口的無紡布設備每年要還設備貸款50萬元,付利息23.6萬元。
鎮江某公司盲目興建無紡布廠,給我們提供一個深刻的教訓:企業只有順應市場的意志才能生存。在全國已有200多條無紡布生產線,而且市場滯銷積壓嚴重的情況下,不搞調查研究,不作市場分析,也不對決策方案進行評價,僅依據幾位領導人的意見和決定,就安裝設備,匆匆投產,結局只能適得其反:原想搶金娃,如今滿身債。
上一篇:沒有我,人民是不完整的——蘇聯開禁作家的回歸
下一篇:沒有文學的“文學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