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落花的不同態度
南懷瑾先生說:同樣看到落花的態度,不同性格的人,就有不同感受。而且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紅樓夢》中林黛玉看到落花,就葬花,并感傷地說下葬花名句:“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此之為林黛玉!怎么不生病呢?怎么不那么癡迷的死?龔自珍的詩就比林黛玉高明得多了,同樣看到落花,他卻說:“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兩種心態,兩種活法,兩種結果。當然,林黛玉畢竟是藝術形象,她這樣多愁善感也自有她的原因,也正是她才情的一種表現。而事實上,人們也往往看到落花,會生出些惆悵之感,也屬于人之常情。而龔自珍的詩,卻別具只眼,以明朗而樂觀的心情,寫出了落花的另一面——他看到了落花周而復始的意義。
所謂心態決定行動,心態決定成功。有什么樣的心態,就會有什么樣的態度和行動。佛家說:“境由心造”,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都有一個自己的世界,這個完全由自己的心來構造——你怎么看世界,那么世界還給你的,就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在消極的人眼里,一切都了無生趣,活著似乎也是掙扎,了無意趣;而在積極的人眼里,日日是好日,天天有希望,每天有成長,心里一片陽光,世界也一片明媚。
當然,人生是不容易,人生也有無奈和遺憾;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痛苦,沒有完全自在的人生。人生也難免孤獨,可以說死生都寂寞。人生的結果是什么呢?似乎來去赤條條,一生追求的名利、地位、金錢,甚至愛情、親情、友情,等等,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樣說來,人生如佛家所說充滿了苦痛,也有一種逼迫性,難以擺脫的苦。但是,這就是人生!我們沒有選擇,只有這么過?;钪鵀榱耸裁矗繘]有人能給你一個準確的答案,所以不如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至于人生的意義何在?同樣沒人給你一個準確的意義,人生對自己是完全個性化的,自己人生的意義只有自己去找,而你是否活得成功,最有發言權的也是你自己。既然一切其實沒有定論,而且我們每個人又是天下唯一的自己,對于自己的人生,我們未卜先知,所以說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張白紙,完全需要自己來描畫!這樣看來,人生的過程,就猶如一次新鮮的旅行,或者是登山,充滿了新鮮的探索,新鮮的希望和向前的力量。所以,對于人生,最好有這樣的態度。也就是說,不必問結果,也不必追問那么多意義,該怎么過就怎么過,累世累代的人都這么過,也沒有個厭煩的。所以,我們也這么過——人生如果說意義,那么意義就在這個過程中。
由于有了這種心態,就不會為人生路上的困苦,挫敗、失意、痛苦,窮困等所痛苦,而完全把它們視為人生中的必然,而抱以自然而積極的接受態度了。無論窮通,無論順逆,無論成敗,無論得失,一切都無所謂。讓一切該來的都來吧,我無所謂,都接受;而并不放棄心中的志向和追求,保持積極向上的姿態,又能做到達觀知命,順其自然。
《莊子·至樂》中有記載著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莊子到楚國去,遇見一具骷髏,他有些悲傷,對骷髏說:“你十分不幸,我很同情你?!?/p>
骷髏卻對他說:“人死后,就沒有國君的統治,沒有官吏的管轄,沒有四季的操勞,從容安逸天長地久,即使南面為王的快樂,也不能超過。并且堅決拒絕再活過來?!?/p>
雖然這未免有些消極,但代表了莊子對死的樂觀接受態度。生也接受,死也接受。生死皆能達觀地接受。人之生雖然艱難,但畢竟還有生之快樂,我們還能忍受,而且能夠自得其樂,所以上下求索,追求一生,樂此不疲。人生的意義就在其中。但我們必須明白,在一切愿望日益接近時,或者說,無論你是否達成所愿,我們都在向死亡走近著。這是沒辦法選擇和改變的事情。但是,人生本就短暫,生命本有局限,人生都如是此。
如果說繁華終成空,名利都成過眼煙去,那么,我們寧愿不追求嗎?不,人生的意義就在這個過程,就在追求中。作為物質的生命有限,但作為精神的生命卻可以長存。古人看到這一點,所以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以上下求索,追求人生“立功、立言、立名”之三不朽。就是說,正因為生命有限,才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一種超越了有限的一種無限的、具有普世意義的價值。
認識到這一點,就會樂觀地面對生死,生也真誠,死也樂觀。不以死為懼怕,而是視死如歸。事實上,死就是一種歸依,是人作為大自然的一分子,重歸家園,沒有什么可悲的。草木都是一歲一枯榮,而人的死,或許又是生的一個新的開始呢?所以,賓至如歸,視死如新生的開始,未嘗不是一種應該的達觀態度。讓一切順應大道,人最好是順應自然,這才是最明智的。
讓我們看看莊子對于死的態度。
莊子的妻子死了,莊子卻盤腿坐在地上,打盆而歌。別人看見了,實在覺得不理解。就問他:“你不但不表示悲傷,怎么居然還唱起歌來了呢?你這是為什么啊?”
莊子說:“我這是祝賀她,她終于解脫了?!?/p>
你看,莊子對于死,是這個態度。他不去悲傷,而是想到了生的苦痛,以此平衡自己的心態,所以他覺得死就不那么可悲了。心愛的妻子死了,如果說一點不傷感,那是不可能的,但這則故事說明了莊子善于調節自己,樂觀看待生死,實在是意味深長的。
莊子真是把死視為歸的。這是道家以自然為宗為法的態度,也是莊子個人超脫物外的一種瀟灑人生態度。這里不是消極,而是一種達觀生存的智慧。因為這種修養和智慧,莊子展現給世人一種遺世而獨立,樂觀豁達,不為世俗所束縛的理想生存狀態,成為后人在忙碌的俗世中修養自己而取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人生如夢也非夢,關鍵在于你是否獲得了真正的充實和智慧。有此智慧,生死都能坦然面對,智慧處理。
莊子臨死時,他的弟子們討論如何安葬他的問題。莊子卻說:“我以天地為棺木,以日月為連璧,以星辰為珠璣,萬物都是我的陪葬。這些東西都準備好了,難道還需要別的什么嗎?”
弟子們說:“我們擔心烏鴉會啄食先生的尸體啊?!?/p>
莊子說:“遺尸在地上,有烏鴉和老鷹來吃,埋在地下,就有螞蟻來吃,你們為什么如此偏心,要奪烏鴉和老鷹的食物給螞蟻呢?”
如此坦然面對死,如此婉諷世人對于死的虛偽形式??梢娗f子徹底的自然主義。他從浩瀚的宇宙中,看到了人之渺小。死到臨頭,還是如此幽默,而幽默中卻展現出深刻的智慧,給人無限的啟思聯想。
上一篇:南懷瑾《富貴考驗人性》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當下成就,一切解脫》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