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不穩,各自為戰,敗之必然
公元前500—449年爆發了幾次波斯對古希臘諸城邦進行的征服戰爭,史稱希波戰爭。戰爭的直接導火線是雅典和厄利特里亞于公元前500年援助為反抗波斯統治而舉行起義(米利都起義得到小亞細亞其它城邦的支持)的小亞細亞城市國家而引起的。直到公元前493年前夕,波斯軍隊鎮壓了起義以后,才在馬多尼俄斯率領下,開始了征服希臘的戰爭。但波斯艦隊的大部分艦船在阿陀斯角因大風大浪而覆沒,波斯軍被迫停止遠征,僅占領了色雷斯。公元前490年春,波斯對希臘發動了第二次遠征。1.6—2萬波斯軍在統帥達季斯和阿爾塔費連的率領下,分乘600艘艦船橫渡愛琴海,沿途占領了納克索斯島、埃維厄島上的卡里斯托斯和厄利特里亞城,最后在距雅典40公里的馬拉松山谷登陸。同年9月,馬拉松會戰開始。統帥彌提阿狄斯指揮的雅典人和布拉人(9000—10000)在這次會戰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公元前480年,在波斯王薛西斯的率領下,波斯軍隊對希臘進行了新的遠征。此次遠征波斯軍隊陣容龐大,計有15萬步兵、數萬騎兵和由1000多艘艦船組成的艦隊。波斯軍隊為進軍方便建起了橫跨赫勒斯滂海峽的兩座浮橋;為使艦隊通過,波斯軍隊在阿陀斯地峽開鑿了一條運河。首場會戰發生在溫泉關,波斯軍突破溫泉關防御后,攻克了比奧細亞、阿提克和雅典。但同年波斯海軍卻在薩拉密斯島附近慘遭失敗。公元前479年,布拉的會戰中,希臘城市國家聯軍以6萬人的弱勢擊潰了波斯軍隊8萬人的進攻。幾乎同時,波斯軍隊在密卡勒角海戰中再次遭到失敗。這次戰役實際上已決定了雙方在希波戰爭中的勝負。公元前478—468年,大部分曾被波斯人占領的城市國家獲得了解放。希臘人把軍事行動轉向愛琴海地區和小亞細亞。在這個時期的初期,希臘同盟軍在雅典統帥客蒙的指揮下,取得了一些勝利,奪取了色雷斯沿海一帶、愛琴海的一系列島嶼和拜占庭城。公元前469年,在歐律墨冬河口附近的陸上會戰中再次大敗波斯軍。此后,雙方戰事互有勝負,一直延續到公元前449年。在這期間希臘人乘埃及人起義反對波斯人的機會,對埃及進行了一次遠征,但沒有取勝。公元前449年,希臘在薩拉窩斯島附近的海戰中再次獲勝,波斯被迫與希臘進行和談,締結了卡里亞斯和約(以雅典全權代表的名字而得名)。根據和約,波斯喪失了在愛琴海、赫勒斯滂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領地,并承認小亞細亞各希臘城市國家在政治上的獨立。
波斯之所以在希波戰爭中敗北,除了因為波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如希臘各城市國家高;波斯軍隊的戰術顯然沒有希臘軍隊先進、靈活,如希臘軍隊在戰爭中首創了“方陣”這一著名戰斗隊形,這一戰斗隊形組織嚴密、步調統一、指揮方便,而波斯軍隊卻以不易指揮,易受打擊的混亂隊形與希臘軍隊的方陣交戰以外,還有重要的兩條原因在于:第一,波斯長期的擴張戰爭,特別是對被征服地區的掠奪、壓迫,使波斯本身的基礎就不穩固,因而一旦時機成熟,那些被征服地區就起而反對波斯,幫助希臘人。因而從這種意義上講,波斯軍隊雖然在數量上占優勢,但卻沒有什么戰斗力,這是其一再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波斯雖有強大的陸軍和海軍,但是它們在戰爭中沒有能夠有效地相互配合,本來擁有的優勢不能發揮出來,結果是陸上的勝利被海上的失敗所抵消,或正相反,最后只得罷戰言和。
上一篇:內亂予敵可乘之機
下一篇:內部動搖,波洛特尼科夫兵敗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