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摶》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陳摶》人物故事小傳
陳摶(公元?—989年)字圖南,自號撫搖子。五代宋初亳州真源(今安徽省亳縣)人。為五代宋初道士,后唐明宗長興(公元930—933年)中舉進士不第,遂隱居武當山。(在今湖北省襄樊市東南)九室巖,后移居華山云臺觀少華石室。五代末后周世宗(柴榮)顯德(公元954—959年在位)好黃白術,于顯得三年(公元956年)召至宮中,問以飛升黃白之術,并命為諫議大夫,摶固執不受。北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公元976—984年)間,摶至京師,建議宋太宗“遠招賢士,近去佞臣,輕賦萬民,重賞三軍”,甚得太宗崇信,賜號“希夷先生”。著述較多,其最著名者有《無報圖》(刻于華山石壁)和《先天圖》。認為萬物一體,只有超絕萬有的“一大理法”存在。其學說后經周敦頤、邵雍加以推演,并由邵雍制定一種神秘的象數之學體系,稱為“先天學”。此外《指玄篇》則言異養和還丹之事。今存題陳摶所作之《陰真君還丹歌注》,己入《道藏》中。參閱周敦頤、邵雍注。
〔正 史〕
陳摶字圖南,亳州①真源人。始四五歲,戲渦水②岸側,有青衣媼乳之,自是聰悟日益。及長,讀經史百家之言,一見成誦,悉無遺忘,頗以詩名。后唐長興③中,舉進士不第,遂不求祿仕,以山水為樂。自言嘗遇孫君仿、麞皮處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語摶曰:“武當山九室巖可以隱居。”摶往棲焉。因服氣辟谷歷二十余年,但日飲酒數杯。移居華山云臺觀,又止少華石室。每寢處,多百余日不起。
周世宗好黃白術,有以摶名聞者,顯德④三年,命華州送至闕下。留止禁中月余,從容問其術,摶對曰:“陛下為四海之主,當以致治為念,奈何留意黃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責,命為諫議大夫,固辭不受。既知其無他術,放還所止,詔本州長吏歲時存問。五年,成州刺史朱憲陛辭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賜摶。
太平興國⑤中來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復來朝,上益加禮重,謂宰相宋琪等曰:“摶獨善其身,不干勢利,所謂方外之士也。摶居華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歲。自言經承五代離亂,幸天下太平,故來朝覲。與之語,甚可聽。”因遣中使送至中書⑥,琪等從容問曰:“先生得玄默修養之道,可以教人乎?”對曰:“摶山野之人,于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事、吐納養生之理,非有方術可傳。假令白日沖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古今,深究治亂,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協心同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于此,。”琪等稱善,以其語白上。上益重之,下詔賜號希夷先生,仍賜紫衣一襲,留摶闕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臺觀。上屢與之屬和詩賦,數月放還山。
端拱⑦初,忽謂弟子賈德異曰:“汝可與張超谷鑿石為室,吾將憩焉。”二年秋七月,石室成,摶手書數百言為表,其略曰:“臣摶大數有終,圣朝難戀,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蓮花峰下張超谷中。”如期而卒,經七日肢體猶溫。有五色云蔽塞洞口,彌月不散。
摶好讀《易》,手不釋卷。常自號扶搖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導養及還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箋其指。摶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陽集》、《釣潭集》,詩六百余首。
能逆知人意,齋中有大瓢掛壁上,道士賈休復心欲之,摶已知其意,謂休復曰:“子來非有他,蓋欲吾瓢爾。”呼侍者取以與之,休復大驚,以為神。有郭沆者,少居華陰,夜宿云臺觀。摶中夜呼令趣歸,沆未決;有頃,復曰:“可勿歸矣。”明日,沆還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幾死,食頃而愈。
華陰⑧隱士李琪,自言唐開元中郎官,已數百歲,人罕見者;關西逸人呂洞賓有劍術,百余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皆數來摶齋中,人咸異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華陰,至云臺觀,閱摶畫像,除其觀田租。
又有許瓊者,開封鄢陵人。開寶⑨五年,子永罷廬縣尉,詣匭上言:“臣年七十五,父瓊年九十九,長兄八十一,次兄七十九,欲乞近地一官,以就榮養。”上覽奏,召永訊之,即命迎其父赴闕。瓊得封于講武殿,上顧問⑩久之,悉能奏封,而詞氣不衰,言唐末以來事,歷歷可聽。上悅其父子俱享遐壽,賜襲衣、犀帶、銀鞍勒馬、帛三十匹、茶二十斤,授永鄢城令。是時,澶密齊沂萊江吉萬州、江陰梁山軍,各奏八十以上呂繼美等二十九人,并賜爵公士,真宗時,凡老人年百歲以上者,州縣以名聞,皆詔賜衣帛,米麥,長吏存撫之。
《宋史·隱逸列傳(上)》卷四五七
震經學深醇(11),有《漢上易解》云:“陳摶以《先天圖》傳種放,放傳穆修,穆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許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穆修以《太極圖》傳周惇頤,惇頤傳程顥、程頤。是時,張載講學于二程、邵雍之間。故雍著《皇極經世書》,牧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惇頤作《通書》,程頤著《易傳》,載造《太和》、《參兩篇》。臣今以《易傳》為宗,和會雍、載之論,上采漢、魏、吳、晉,下逮(12)有唐及今,包括異同,庶幾道離而復合。”蓋其學以王弼盡去舊說,雜以莊、老,專尚文辭為非是,故其于象數加詳焉。
《宋史·朱震傳》
[注 釋]
①亳州:今安徽省境內。②渦水:即今豫東、皖北淮河支流渦河。本源承自古狼湯渠,今源承自賈魯河。③后唐長興:后唐明宗李亶年號(公元930—933年)。④顯德:后周世宗柴榮年號(公元954—958年)。⑤太平興國:北宋宋太宗趙匡義年號(公元976—984年)。⑥中書:官署名。唐始置。⑦端拱:北宋宋太宗趙光義年號(公元988—989年)。⑧華陰:即今陜西省華陰縣。⑨開寶:宋太祖趙匡胤年號(公元968—976年)。⑩顧問:詢問。(11)醇:形容程度之深。(12)逮:到。
〔相關史料〕
先生名摶,字圖南,亳州貞源人。……聞太祖①登極,驚喜大笑。問其故,又大笑曰:“自此定矣。”侍曰:“齁齁四十年來睡,不覺東方日已明。”先生即入華山隱居為道士。宋太祖累征不至。及太祖崩,太宗即位。至道②元年(公元995年)四月十日,帝坐垂拱殿,時和歲稔,化理均平,聞先生之名久矣,厭紛華之世,喜清凈之教,差殿東頭供奉官陳宗顏為使,赍詔書并御詩往華州華陰縣華山云臺觀宣陳圖南先生。至四月十四日抵華陰縣,縣宰著作郎③丁壽明迎接入縣,……見先生報曰:“皇帝宣師父。”先生盥④手焚香拜禮華,聽詔曰:“朕自即位以來,克服八方,威臨萬國,遐邇悉歸于皇化,華夷亦致于隆平,知卿抱道山中,洗心物外,養太素浩然之氣,應上界少微之星,節配巢由,道遵黃老⑤,懷經綸之長策,不謁王侯;蘊將相之奇才,未朝天子。卿不屈于萬乘,身奚隱于三峰,乘風猶來,舉朝稱賀。”……使見先生堅意不肯應召,得回表并詩,于四月二十四日進京師,進呈于紫宸殿。太宗讀表與詩畢,知先生不來,甚弗悅,念念不已。
……太宗又問曰:“昔在堯舜之為天下,今可致否。”對曰:“堯舜土階三尺,茅茨不剪,其跡似不可及。然能以清凈為冶,即今之堯舜也。”上善之。太宗多延入宮中與語,……上欲以為諫議大夫⑥,先生堅辭不受,乃作《退官歌》并詩一絕,歌曰:“道能清,道能凈,清靜之中求正定,不貪不愛任浮生,不學愚迷多慳⑦吝。時人笑臣不求官,官是人間一大病,官卑又被人管轄,官高亦有人趨佞。或經秦,或經鄭,東來西去似繩纼⑧。直至百年不曾歇,算來真似臣清凈。月為燈,水為凈,長柄葫蘆作氣命。出入雖無從者扶,左有金龜右鶴引。朝日醉,長不醒,每每又被天書請。時人見臣笑哈哈,臣自心中別有景。”又詩曰:“元氣充餐草結衣,等閑無事下山稀。不侵織女耕夫利,猶自傍人說是非。”……太宗知先生堅辭不仕⑨,欲求還山,帝命百工⑩聚集貨物于五門前,歌呼喧鬧,以夸萬民之富庶。……先生入內,堅辭還山。帝懇求濟世安民之術,先生不免索紙筆書四字:“遠近輕重。”帝不諭(11)其意。先生解之曰:“遠者,遠招賢士;近者,近去佞(12)臣;輕者,輕賦萬民;重者,重賞三軍。”帝聽罷大悅。上知其不可留,即賜宴偏殿,詔宰臣兩禁赴宴賦詩以寵其行,又詔華州刺史(13)王祚時就存問(14),以稟(15)其闕。由是海內無賢不肖,聞其風而慕之,其愿操幾杖以師事之者,不可勝數。將出京師,先生賦辭朝詩云:“十年蹤跡踏紅塵,為憶青山入夢頻,紫陌縱榮爭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16)歌聒(17)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臨別留詩一絕云:“華山高處是吾官,出即凌空跨曉風。臺殿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云封。”……
元·張輅《太華希夷志》
惟道家統,自鬻子老子下,……私相授受以陰(18)行其教,謂之道學。道學者,雖曰以道為學,實道家之學也。……是以道書有道有傳,專載道學,人分居道觀,名為道士、士者,學人之稱,而《瑯書經》曰:士者何理也?身心推理,惟道之從,是名道學,又謂之理學。……
逮至北宋,而陳摶以華山道士自號希夷,與種放、李溉輩張大(19)其學,竟搜道書《無極尊經》及張角《九宮》,倡太極河洛諸教,作道學綱宗,而周敦頤、邵雍及程顥兄弟師之,遂篡(20)道教于儒書之間。……至南宋,朱熹直匄(21)史官洪邁為陳摶特立一臣子傳,而周程諸于則又倡(22)道學總傳。于《宋史》中使道學變作儒學,凡南宋儒人皆以得附希夷道學為幸(23)。如朱氏《寄陸子靜云》云:熹衰病益深,幸叨(24)祠祿,遂為希夷直下孫,良以為慶。又《答呂子約書》云,熹再叨祠祿,遂為希夷法眷,昌忝(25)之多,不勝慚懼,是道學本道家學,……至華山而張大之,而宋人則又死心塌地以依歸之,其為非圣學斷斷如也。
毛奇齡《西河文集·辨圣學非道學文》
[注 釋]
①太祖: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60—976年在位)。②至道:宋太宗趙光義年號(公元995—997年在位)。③著作郎:官名。三國魏始置。掌撰修國史,隸中書省。④盥:洗手。⑤黃老:即黃帝和老子。黃老學派系戰國時期形成的道家學派。主張“清靜無為,與民休息。”⑥諫議大夫:官名。⑦慳:吝嗇。⑧紖:牛繩,穿在牛鼻子上以便牽引的繩子。⑨仕:走上仕途,即做官。⑩百工:古時對手工業者的統稱。(11)諭:明白,理解。(12)佞:奸作之人。(13)刺史:官名,一個地區的長官。(14)存問:問候,看望。(15)稟:領,承受。(16)笙:一種簧管樂器。(17)聒:打攪。(18)陰:指暗地里。(19)張大:發揚光大。(20)篡:篡奪,改寫。(21)匄:乞求。(22)倡:倡導,提倡。(23)幸:榮幸,以……為榮。(24)叨:叨念,念念不忘。(25)忝:辱,引申為慚愧之意。
上一篇:《陳子昂》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陳子昂》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韓滉》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韓滉》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