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國文學發展史的斷裂帶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全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建立了。秦統治者強調嚴刑峻法,肆意摧殘統傳文化,實行愚民政策。文學的繼承與發展在秦代遭到了嚴重破壞。
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主張效法古代分封制,提出“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丞相李斯則認為“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建議秦始皇毀去古書,以加強思想控制,于是秦始皇的焚書令詔示全國:《秦紀》以外的史書,《詩經》、《尚書》、諸子散文等,一律限期交給官府燒毀,逾期不交的處以黥刑(古代刑罰,在臉上刺字并涂上墨)并罰作城旦(四年邊地徒刑)。醫藥、卜筮、種樹的書可以留下。有再講論《詩經》《尚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誅族。一時間,焚書的大火熊熊燃起,大火中先秦時代眾多的文學作品,文化典籍化為一片灰燼。
殘暴統治下已是人人自危,不料,秦始皇又以“妖言、誹謗”罪名,下令把服務于秦政府文化機關的儒生四百六十余人活埋。同時株連到七百多人被處死,無數人被流放。
這兩件事歷史上稱作“焚書坑儒”。沖天大火燒毀了大批先秦書籍,對于中國早期的文學保存來講,這實在是莫大的遺憾。許多的典籍化為灰燼,不復再現,僥幸存下來的也已殘缺不全。坑儒則給文壇寵罩了一種恐怖氣氛:“天下之士,傾耳而聽,垂足而立,鉗口而不言”。政治的強制干涉窒息了秦代文學。中國文學在秦代之前已有燦爛的《詩經》,多姿多彩的諸子散文。到秦代,一把大火,一場屠殺使得文學的發展嘎然而止,直到公元前二世紀的西漢才逐漸恢復。秦代,這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斷裂帶。
上一篇:石達開的悲劇
下一篇:秦國勞師遠襲敗于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