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公三略
原名《黃石公記》,最早見于《后漢書·臧宮傳》,三國時始稱《三略》。是中國古代著名政治、軍事謀略著作,第一部專門從戰略上論兵的兵書,宋代頒定的《武經七書》之一,舊題黃石公著。據考證,此書非黃石公所著,當是西漢末年隱士所為。全書分上、中、下三略,《上略》多引《軍讖》語,通過對“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的分析,論述了以“柔弱勝剛強”為指導、以收攬人心為中心、以“任賢擒敵”為宗旨的治國統軍的謀略思想和謀略方法;《中略》多引《軍勢》語,論述了君王御將統眾的謀略;《下略》主要內容是“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論述了“能明盛衰之源,審治國之紀”的謀略。書中博采眾家之長,思想內容豐富。在治國上,主張“恃賢與民”,“信賢如腹心,使民如四肢,”要重視農桑,愛護民眾與眾同好;要網羅英雄,通志于眾;要剛柔并用,“察民心,施百務”。在謀略運用上,十分重視謀略的作用,主張對“賢者”的謀略要重視而不可懷疑,在使用時要做到“將謀欲密”,不然“則軍無勢”。在將帥的選擇和使用上,主張因人而致用,“要任人為賢”,指出:“賢者所適,其前無敵”。“賢人所歸,則其國強;圣人所歸,則六合同”。使智,使勇,使貪,使愚。智者樂立其功,勇者好行其志,貪者邀趨其利,愚者不顧其死。因其至情而用之”。“無使辨士談說敵美,為其惑眾;無使仁者主財,為其多施而附于下”,反對任人為親。認為“為者則已,有者則士”才是大利之所在。此書在治軍、為將、作戰等方面的謀略思想也頗豐富。由于時代所限,本書也存有封建糟粕,如剝削階級的權術等。此書問世后,受到歷代社會的重視,流傳很廣。唐代魏微將其內容收入《群書治要》,供治國安邦之用。日本、朝鮮等國多譯此書,進行研究。
上一篇:魯肅
下一篇:黎塞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