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鳴驚人
楚莊王剛剛上臺,楚國就發生了一起政變,使這位年輕的君主差點丟了性命。
君位交接之際,總是多事之秋,政局十分微妙,多方勢力為權力而博弈。就在此時,舒國(今安徽舒城縣一帶)又出現叛亂。楚國令尹子孔和太師潘崇統兵征伐舒國,把內政權力交給了公子燮和斗克。
一場政治危機就此爆發。
楚莊王上臺后,以公子燮為傅,斗克(又稱“子儀”)為師,這兩個家伙都有政治野心。
早在楚穆王時,公子燮曾多次要求擔任楚國令尹。楚穆王沒有同意,他對此耿耿于懷。現在子孔和潘崇都領兵外出打仗,楚莊王又剛剛上臺,對公子燮來說,這是取代子孔的絕佳機會。
斗克早年在援鄀之戰中被秦國人俘虜,后來秦國在殽山之役中慘敗,便轉向聯合楚國共同對抗晉國。斗克被釋放回國,作為中間人撮合秦楚兩國政府簽訂同盟條約。自認為立了大功,理應得到獎賞。但楚穆王則認為他戰敗被俘,沒有追究責任已經不錯了,還談什么功勞呢?所以斗克也是心有怨言。
斗克與公子燮兩人一拍即合,一起策劃叛亂,把楚莊王抓起來。并在郢都城內筑墻屯糧,準備挾君王來威脅統兵在外的首相子孔與太師潘崇。
楚莊王莫名其妙地突然由君王淪為人質,被看押起來。
公子燮又派出殺手,前往舒國前線,準備刺殺首相子孔。但是楚軍兵營防備森嚴,殺手找不到機會下手,只得返回郢都。
子孔和潘崇得知郢都出現政變,大驚失色。慌忙從前線回軍,直奔郢都。公子燮雖然在郢都城內做好了防御的準備,但是挾持君王之后,軍民都不聽命于他。公子燮前思后想,覺得郢都是待不下去了,不如挾持楚莊王離開首都前往自己勢力比較穩固的商密。
楚莊王被武力挾持離開郢都,在前往商密的途中,路經廬邑。
廬邑官員戢梨和叔麇已經接到了首相子孔的密報,兩人假裝盛情歡迎公子燮,并為他舉行盛宴。公子燮不知是計,宴飲過半,埋伏在兩邊的甲士突然殺出。一陣亂刀亂槍,就把叛亂分子一網打盡,公子燮被剁成肉泥。楚莊王恢復了人身自由,在戢梨和叔麇的護送下,又回到郢都。
這次政變對楚莊王有很大的影響,在接下來幾年時間里他不理朝政,一味地花天酒地。在這段時間,楚國內憂外患頓起,幾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首先是北進的成果毀于一旦,楚穆王曾將勢力擴張到鄭國、宋國和陳國等中原國家,但在一兩年之內這些國家全部都背楚附晉。楚國的努力灰飛煙滅,好不容易到手的肥肉,又吐了出來。
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國出現非常嚴重的危機。
由于長期以來奉行武力侵伐的方針,楚國土地急劇擴張。吞并的國家達數十個之多,又征服了許多周邊蠻族,這些被楚國吞并和侵略地區的居民一直密謀叛亂。這一年,楚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饑荒。被征服區的叛亂如野火燎原般席卷楚國周邊,聲勢浩大。
首先發難的是南方丘陵地區的戎人,出兵侵入楚國西南部和東南部。繼而造反的是庸國,加入其叛亂的還有附近蠻族人,統稱“群蠻”;緊接著是麇國,伙同麇國叛亂的還有百濮部落。一時間楚國形勢極為嚴峻,可以說是楚武王立國以來所未曾有過的危險局面。
這次危機嚴重到什么地步,可以舉兩個事件來說明。
第一個事件,楚國北部申和息兩個軍事重鎮,北城門不敢打開。
申和息兩地是進出中原的通道,楚國四面叛亂,軍隊疲于奔命。這兩個軍事重鎮,更肩負起防御中原諸侯國南侵的重任。此時進入一級戰備狀態,不許任何人出入,封閉北往中原的通道。可惜中原諸侯國,包括晉國此時無雄君出世;否則此刻南下攻楚,楚國能否頂得住真是大大的疑問。
第二個事件,楚國政府已經在謀劃要將首都從郢都遷往阪高。
阪高位于現在湖北當陽東北部,是一處險要的高地,看來楚莊王已經做好逃跑的準備。但是遷都的計劃遭到蒍賈的強烈反對,他力排眾議說:“遷都阪高沒什么益處,我們能去的地方,敵人也可以去。蠻族本來就善于山地作戰,對我軍沒有什么有利的。”
蒍賈提出了極為有見地的戰略主張,其一,戎人只是在東南部和西南部做些騷擾而已,沒有大規模入侵的實力,這里的憂患不足為道。其二,麇國曾經在五年前在防渚之戰中慘敗給楚國。這次糾集百濮叛亂,無非是看到楚國大饑荒,無力分兵。只要動用部分兵力,虛張聲勢一下,就可以讓麇國和百濮知難而退。其三,楚國的進攻重點應該對付人多勢眾的庸國,只要擊敗庸國,就可以解決叛亂。
楚莊王采納蒍賈的主張,將主力調往楚庸邊境。而在麇國方向,只出動少量部隊進行虛張聲勢的軍事行動。果然麇國軍隊有畏楚心理,十五天后,麇軍及百濮均撤出楚國境內。
對楚軍來說,由于大饑荒,糧食供給是軍事行動中最重要的問題。楚莊王下令,各地糧倉的余糧率先提供給軍隊使用。軍隊中軍官與士兵同甘共苦,吃同樣的食物。士兵挨餓時,軍官也一樣挨餓,這反倒激發了楚國將士的士氣。楚軍的兵鋒直抵楚庸邊界,初戰出師不利,吃了個小敗仗,有些士兵還被庸國人俘虜。
時常受欺負的庸國發現自己竟然打敗強大的對手,全軍上下洋溢著一片喜悅,然而危險卻一步步地逼近了。為了達到欺騙目的,楚國人索性屢戰屢敗,一口氣輸掉七場戰斗。這樣的結局無疑讓對方產生致命的誤判,即經過嚴重內憂外患后的楚國兵團已經不堪一擊了。人有時很容易被外在的現象所迷惑,人性的弱點終將導致毀滅性的后果。
過分樂觀的情緒在庸國軍隊中蔓延,幾乎在一夜之間,他們對楚國人的害怕心理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時候人們往往會用一種新的眼光來解釋,即楚國人并沒有三頭六臂,同樣是兩只胳膊兩只腳,加上一個腦袋,憑什么要害怕他們呢?
自信并非失敗的根源,自信得忘乎所以才是最危險的殺手。就在庸國士兵開始出現懈怠甚至傲慢時,楚國人找來了兩支生力軍,即秦國兵團與巴國兵團。
顯然楚國人的目標絕不僅僅是打敗叛亂者,楚莊王要把庸國從地圖上輕輕抹去。正當庸國人自以為高枕無憂時,災難降臨了。兵分兩路的楚國兵力,分別在子越與子貝的率領下從兩個方向分進合擊,對庸國首都發動鉗形攻勢,參戰的還有以強悍著稱的秦國兵團與巴國兵團。
為了取得徹底的勝利,楚莊王同時對庸國的盟友百蠻發動進攻。百蠻軍隊哪里抵擋得住,很快放下武器投降,庸國陷入孤軍作戰的境地。在楚、秦和巴三國聯軍的猛攻下,原本就實力不濟卻又疏于防備的庸國很快陷入萬劫不復之中。首都被攻破,國家滅亡。
這是關鍵的一役,楚國轉危為安!庸國被擊破后,其余叛亂勢力也一哄而散。陸續又歸附楚國,大危機終于沒有釀成致命的結局。
然而細究這次規模空前的叛亂,楚莊王負有很大責任。
上臺三年來,無論是內政還是外交,楚莊王的表現都是一塌糊涂。中原之地得而復失,這是其一;國內出現大饑荒,恐怕也是人禍多于天災,這是其二;附庸國紛紛叛亂,一度形勢嚴峻,這是其三。
楚國人也很擔憂,楚莊王上臺不過三年就折騰到這種地步,楚國未來的命運如何呢?
楚莊王不聞政事,手下一幫大臣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其中有兩位忠臣咨嗟不已,一個叫“伍舉”;一個叫“蘇從”。兩人進諫多次沒有效果,楚莊王聽煩了,就下令說:“膽敢進諫的,殺無赦,絕不寬恕。”
伍舉想到一個聰明的點子,有一天他去見楚莊王。只見這位昏君左手攬著鄭姬,右手抱著越女。飲酒作樂,不理朝政,他不動聲色地說:“大王,臣有一個謎語,始終猜不透謎底,斗膽向大王請教。有一只鳥,待在高高的山上。三年的時間從來不飛,也不鳴叫。請問大王,這是什么鳥?”
楚莊王昏庸卻是聰明絕頂,他一聽心里明白了,這是在嘲諷自己。
令人奇怪的是,楚莊王并沒有怪罪。可能因為經此一難后,楚莊王終于琢磨出點什么東西來了,或者是從祖先那兒繼承下來的英雄主義熱血開始沸騰了吧,或者像后世禪宗所說的“頓悟”。不管什么原因,他聽出伍舉拐彎抹角的進諫后,并沒有生氣,反倒故作豪言狀回答道:“這可不是普通的鳥,三年不動,是為了堅定自己的意志;三年不飛不鳴,是為了豐滿自己的羽翼。你聽我說,此鳥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
這算是中國歷史中最有名的豪言壯語,估計不僅是伍舉,連楚莊王也被自己的話感動了。然而心靈可以頓悟,倘若要落到實際行動上,還是有一定距離的。吹完牛后的楚莊王,在勤政數天之后,又思念起美酒和美人。幾個月后,又回到天天荒淫享受的老路上去了。
蘇從看不下去了,有話憋著不說難受。為了國家,他豁出去了,抱著必死之心向楚莊王直諫。
這天,楚莊王又左摟右抱美人們在喝酒。蘇從入見,開門見山便進諫。
楚莊王厲聲喝道:“你難道不曉得本王的命令嗎?進諫者死。”
蘇從把心一橫,也不要命了:“倘若微臣能犧牲生命,換得大王的勤政廉明,也死有所值了。”
楚莊王沉吟片刻,目視左右道:“來人,將酒席撤下。”又吩咐伺候在旁的美人們退下,讓宮廷樂隊離場。抱著必死決心的蘇從,驚訝地發現楚莊王并沒有降罪,他的進諫竟然奇跡般地產生作用了。
這是歷史上非常令人吃驚的一幕,楚莊王經當頭棒喝,居然開始一次神奇的轉變。從一個荒淫君主,走上亂世霸主之路。可見一個人,其行為轉變前,必先有觀念的轉變。貪于淫樂,是人之常情。然而楚莊王能說出“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大話,說明其內心深處仍然有霸者的雄心。雄心有時也抵擋不住美人美酒美樂的誘惑,蘇從的當頭棒喝,在關鍵點上打開了楚莊王的雄心壯志。
從這一天開始,楚莊王真的變了。讓整個國家大吃一驚,也讓楚國人燃起重振輝煌的希望。
楚莊王一口氣做了三件事,第一件,勤于政事,發布政令。結束三年來楚國政局秩序混亂的局面,令行禁止,雷厲風行。第二件,誅殺不合格的官吏數百人,并且根據舉薦任用賢良數百人,使國家吏治大大改善。第三件,由敢于直諫的忠臣伍舉和蘇從負責主持內政工作。三件事,讓楚國人感到歡欣鼓舞。
楚莊王勵精圖治,不到三年的時間,楚國已全然恢復往日的強盛。北進中原的戰略計劃又提上議事日程,楚莊王要把勢力再次擴張到中原地區,與晉國爭奪霸主寶座。
鄭國意外來降,開啟了北進的第一道門。這是在公元前608年,即楚莊王六年。鄭國與晉國交惡,原因有兩個,一是晉國對首鼠兩端的鄭國懷有戒備之心,對鄭穆公不太尊重;二是晉國多次制造受賄丑聞,有損于中原霸主主持公道的形象,這兩大因素最終導致鄭國棄晉投楚。
鄭國來降讓楚莊王北進中原的欲望之火被點燃,他父親曾把楚國的勢力擴張到了宋國與陳國。如今是時候了,他要繼承父親的事業,并發揚光大。雄心勃勃的楚莊王開始想象著腳踏中原大地的英姿風采,他暗下誓言,此番決計要實現中原霸業的夢想。
楚莊王能否如愿以償呢?
上一篇:一頂綠帽引發的血案-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