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統一關東之戰(公元6~0年初)
公元26年至30年初,東漢光武帝劉秀,在統一戰爭中相繼擊滅關東(函谷關以東廣大地區)割據勢力的作戰。
光武帝建都雒陽(今河南洛陽東北)后,全國尚處于群雄割據、各霸一方的格局。劉秀采納了來歙聯隴制蜀,西和東攻的建議,確立了先關東,后隴蜀,由近及遠,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首先消滅關東群雄。關東主要割劇勢力:東有青州(今山東淄博東北)張步,東海(今山東郯城)董憲,梁國(今河南睢陽南)劉永和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李憲;南有南郡(今湖北荊州)秦豐,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田戎;北有漁陽(今北京密云西)彭寵等。劉秀對3個戰略方向的作戰,雖然時間是基本上同步展開,但作戰重點則指向對洛陽威脅最大的東面。
平定東方。建武二年(公元26年)四月,劉秀命蓋延率軍5萬攻劉永,圍睢陽。八月破城,劉永逃湖陵(今山東魚臺東南)。三年四月,睢陽反,劉永又回睢陽,再被漢軍包圍。十月,劉永突圍被殺,其子劉紆、部將蘇茂退垂惠(今安徽蒙城西北)。四年八月,劉秀派馬成攻李憲,圍舒縣。五年二月,漢軍在垂惠大敗劉紆、蘇茂軍,二人投奔董憲。七月,劉秀親自率軍攻董憲,先敗之于昌慮(今山東滕州東南),再敗之于郯縣,董憲逃至朐縣(今江蘇連云港西南)。十月,劉秀命耿弇等率軍攻張步。張步派費邑守濟南(今山東濟南西北),耿弇以圍城打援戰術,圍巨里(今山東章丘西),設伏擊殲來援的費邑軍,費邑率殘部退臨(今山東淄博東)。耿弇又以聲東擊西戰術,揚言5日后將攻西安(今山東淄博東北),至期突攻臨淄,半日即下。張步率主力20萬與漢軍決戰于臨
東,戰敗退平壽(今山東昌樂東南),率殘部10萬余投降。六年(公元30年)正月,舒城破,李憲被殺,東方悉平。
平定南方。建武二年八月,董訴據堵陽(今河南方城西)、鄧奉據清清(今河南南陽南)反。十一月,岑彭率軍8萬南下平叛。初戰受挫敗于堵陽。三年三月,劉秀親自率軍增援,迫降了董訴,擊殺了鄧奉,在穰縣(今河南鄧州)又擊敗延岑后,返回雒陽。岑彭率3萬軍南攻秦豐。在鄧縣(今湖北襄樊西北)擊敗秦軍后,包圍秦豐于黎丘(今湖北宜城北)。四年十一月,留一部兵力繼續圍黎丘,岑彭率主力攻田戎,破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南),田戎逃奔蜀中公孫述。建武五年夏,秦豐降,南方悉平。
平定北方。建武二年,彭寵敗漢軍于潞縣(今河北三河西南)南,三年又攻占薊縣(今北京)。四年五月,劉秀派朱祜等率軍北上,攻占涿郡(今河北涿州)后,形成對峙。五年二月,彭寵被部屬殺死,韓利獻城降。北方悉平。至此,關東割劇勢力逐一被劉秀消滅。
公元29年,劉秀率馬、步軍數萬,占據亢父,會師任城,攻擊龐萌獲全勝。圖為亢父故城,今山東濟寧任城喻屯。
刀
中國古代用于劈砍的兵器,是中國古代軍隊中裝備數量最多和使用時間最長的冷兵器之一。
刀由刀身和刀柄構成。刀身較長,單面開刃,脊厚刃薄,適于劈砍。刀柄多為硬木,裝有護手(格)和金屬制的鐏或環。
商朝的青銅刀,主要用來屠宰牛羊或防身,并未用于戰爭。春秋戰國時期以車戰為主,主戰兵器是弓箭和長戈,刀僅用于自衛。西漢時期,騎兵成為軍隊的主力兵種,為方便騎兵作戰,出現了鋼鐵制造的刀,這種刀刀身挺直,樸實無華,長度為0.8~1.3米,柄首裝有圓環,故稱為“環首刀”。隋唐時期的刀主要有儀刀、障刀、橫刀和陌刀。儀刀是皇家儀仗和御林軍使用的武器;障刀是官吏佩帶用刀;橫刀亦稱“唐大刀”,日本稱為“唐樣大刀”,是專門裝備軍隊的戰刀;陌刀是長柄兩刃刀,屬重兵器,長度可達3米,在盛唐時期軍隊中曾大量裝備。宋朝時出現了樸刀,全長約1.5米,外觀與大刀相似,由于是雙手握持使用,又稱“雙手帶”。明朝軍隊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體狹長,刀身彎曲,吸收了倭刀的優點,增大了劈砍殺傷的威力。至清朝時期,刀的種類更為繁雜,工藝也更加先進,其中被廣泛應用于作戰的是腰刀和樸刀。
漢代環首刀
上一篇:《元末農民起義(151~167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晉西北夏季反“掃蕩”(1940年6~7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