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舒翰》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突厥哥舒部落人。蕃人多以部落為姓氏,因以哥舒為姓。父哥舒道元,安西副都護,由是居安西(今新疆吐魯番縣)。翰家富有,性卓越豪邁,疏財重氣,為人仗義,好許諾,喜飲酒賭博。常讀書,尤喜《左氏春秋傳》和《漢書》。
年四十,父死,遂客居京師。在京師三年,曾為長安尉所不禮,憤然仗劍至河西(今甚肅敦煌縣),為大斗軍副使。翰治軍嚴格,三軍無不震懼。及奉命討吐蕃,有同列為副者,高傲無禮,翰怒,立殺之,軍中股栗。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授右武衛員外將軍,充隴右節度副使。
翰作戰勇敢。吐蕃寇邊,其眾三行(戰斗隊形),從山上順次而下,翰持半段槍當其鋒擊之,所向無敵。翰有家奴曰左軍,年十五六,亦有勇力。翰善使槍,追敵及之,以槍搭其肩而喝之,敵驚反顧,翰即刺其喉,挑高三五尺而墮,無不死者,左軍即下馬斬首,是以為常。翰亦善計謀。先是,每至麥熟季節,吐蕃則至積石軍(在今臨夏縣西)搶收,人稱之為“吐蕃麥莊”,無敢拒之者。翰至,先設伏于兩側,及吐蕃五千至,斷其后,夾擊之,無一生還。吐蕃自是不敢復來。由是知名。
玄宗聞翰名,特予召見。時節度使王忠嗣為奸臣李林甫所誣陷,被劾,翰至,極言忠嗣之冤;玄宗起,入禁中,翰叩頭隨之而前,言詞慷憤,聲淚俱下;玄宗感而寬之,忠嗣免死,眾皆稱之。
次年,翰破吐蕃于青海湖上。繼筑城于青海湖中龍駒島,謂之應龍城。自是吐蕃不敢近青海湖。八年(公元749年)六月,以兵六萬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東境)。其城三面險絕,唯一徑可上;吐蕃僅以數百人守之,多貯糧食,又積檑木及石。翰遣將高秀巖、張守瑜攻之,數日未能克;翰怒,欲斬之,二人請寬期三日;果如期拔之,而唐軍死者數萬。繼而翰遣兵于赤嶺西開屯田,以兵二千戍龍駒島。及封凍,吐蕃大攻,戍者盡沒。
翰與范陽節度使安祿山素不和,玄宗常為之和解,使為兄弟,但終無效果。十一年(公元752年)冬,二人俱入朝,宦官高力士(玄宗親信)宴于城東。祿山謂翰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公父是突厥,母是胡。與公族類同,何不相親乎?”翰曰:“古人云,野狐向窟嗥(野獸吼),不祥,以其忘本故也。”祿山大怒,罵曰:“突厥敢爾!”翰欲應之,力士目視翰,翰乃止,裝醉而歸。自是二人結怨愈深。而時宰相楊國忠因與祿山不和,遂厚結翰,奏以翰兼河西節度使,封西平郡王。繼而拜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
翰好飲酒,恣聲色,頗傷身。一日,至土門軍,入浴室,受風寒,昏倒,良久乃蘇。自是,身體麻木不仁。遂免官,回京養病,閉門不出。
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祿山于范陽(今北京市)發動叛亂,舉兵南下。玄宗召見翰,拜兵馬副元帥,率兵討之。翰以病固辭,不許。十二月,翰率軍二十萬,進屯潼關。翰因病,及至,以軍事委軍司馬田良丘。良丘不能專決,乃使屬將王思禮主騎、李承光主步。王、李二人爭權,無所統一,人無斗志。
時天下以楊國忠驕縱召亂,莫不切齒。王思禮密請翰抗表誅國忠,翰不應。思禮又請以三千騎劫之東來,至潼關殺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祿山也。”同時,又有人謂國忠曰:“今朝廷重兵盡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豈不危哉!”國忠大懼,乃募萬人屯霸上(在今陜西西安市東),令所親杜乾運將之,名為御賊,實以防翰。翰聞之,乃上表請霸上軍歸屬潼關;繼而召乾運至關,借故斬之,國忠益懼。
六月,有人上書,謂安祿山在陜(今河南陜縣),兵不滿四千,皆羸弱無備。玄宗即催翰出關作戰,以復陜、洛。翰奏曰:“祿山久習用兵,今始為逆,豈肯無備!是必羸師以誘我。”“且賊遠來,利在速戰;官軍據險以扼之,利在堅守。況賊殘虐失眾,兵勢日蹙,將有內變;因而乘之,可不戰而擒也。”節度使郭子儀、李光弼亦上言:潼關大軍,唯應固守,不可輕出。國忠卻曰:“賊方無備,而翰逗留,將失機會。”玄宗然之,累遣使催之。翰不得已,撫膺慟哭,引兵出關。
叛軍于靈寶西原,據險以待之。其地南靠山,北阻河,隘道七十余里。翰至,與田良丘浮舟中流以觀軍勢,見敵兵少,令諸軍急進;翰領兵三萬登河北高處,鳴鼓以助其勢。而叛軍所出兵不過萬人,三三兩兩,散如星星,或疏或密,或進或退,官軍望而笑之。既戰,叛軍偃旗息鼓如欲逃遁,官軍由是益懈,不復為備。須臾,叛軍伏兵盡發,乘高下木石;因道隘,官軍無法展開,士卒如束,槍槊不能用,完全處于被動挨打地位,死傷慘重。翰以氈車駕馬為前驅,欲以沖敵。日過中,東風暴急,叛軍以草車數十,縱火焚之。一時煙焰充滿山道,官軍目不能張,謂敵在煙中,聚強弩而射之,自相殘殺。日暮,矢盡,乃知無敵。繼而叛軍精騎自后擊之,官軍首尾受攻,不知所措,頓時大亂,或棄甲竄匿山谷,或被擠入河中溺死,于是大敗,官軍生還者僅八千余人。翰獨與數百騎北走。
翰自首陽山(在今山西永濟縣南)西渡河入關。關外有三塹,皆寬二丈,深一丈,人馬墜其中,頃刻而滿,繼者踐之而過。及至關西驛,收散卒,欲復潼關。蕃將火拔歸仁等以百余騎圍驛,叩頭曰:“公以二十萬眾一戰棄之,何面目復見天子!”“請公東行。”翰不肯。歸仁以繩系其足于馬腹,諸將不從者,皆執之以東。翰被送至洛陽,祿山問曰:“汝常輕我,今定如何?”翰伏地曰:“臣肉眼不識圣人。”并愿以書招降光弼等人,祿山大喜,遂以之為司空、同平章事。翰以書招諸將,諸將皆復書責之。祿山知翰無用,乃囚之。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慶緒(祿山長子)先殺祿山,繼殺翰。
翰治軍嚴峻,但不關心士卒疾苦。玄宗遣使勞師,士卒皆訴缺衣,玄宗制衣十萬以賜其軍;翰不下發,及敗,衣服仍藏庫中。他勇敢有余,智謀不足,攻一個小小的石堡城(敵僅數百人),而官軍犧牲數萬,得不償失。好報復,與戶部尚書安思順不和,及奉命守潼關,主天下兵權,即令人偽作祿山致思順書,誣奏思順與祿山潛通,殺之,天下冤之。及被俘,為免一死,一反已往態度,吹捧安祿山,世人恥之。
上一篇:《周瑜》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孫武》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