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義訓
以語詞在語言中實際使用的意義直接解釋詞義,不從字形結構或字的音義關系上去分析推論的訓詁方式。義訓是相對形訓和聲訓而言。古文中文句下所加的注解和字書、辭書里所加的解釋一般都是義訓。義訓總是以通語、常言去解釋不易知的文語、古語或方俗語。如,“干,求也。”“揆,度也。”“克,能也。”(以上見《爾雅》),這些都是通訓。對于名物,經常說明其屬類、形狀、顏色和功用,如,“璧,瑞玉圜也。”(見《說文解字》)這都是屬于義訓一類。
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義訓
以語詞在語言中實際使用的意義直接解釋詞義,不從字形結構或字的音義關系上去分析推論的訓詁方式。義訓是相對形訓和聲訓而言。古文中文句下所加的注解和字書、辭書里所加的解釋一般都是義訓。義訓總是以通語、常言去解釋不易知的文語、古語或方俗語。如,“干,求也。”“揆,度也。”“克,能也。”(以上見《爾雅》),這些都是通訓。對于名物,經常說明其屬類、形狀、顏色和功用,如,“璧,瑞玉圜也。”(見《說文解字》)這都是屬于義訓一類。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社會倫理文化·主靜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文物·樂舞雜劇磚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