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永安休整之弊
太平軍自1851年1月金田起義之后,西進武宣,北上象州,進展迅速。9月25日,太平軍一舉攻占永安城。這是太平天國起義后奪取的第一座州城。永安是個小州,人口很少。此時太平軍已達3萬7千人,其中精壯能戰者約6000人,分兵防守城外各要隘,準備長期固守。26日,烏蘭泰率領其本部及別部清軍共約6000人追至城南20余里的文圩。此后,清總兵劉長清,李能臣等率云、貴等省兵4000余人趕至永安西北的古排塘一帶。隨后,清軍又大量增加,多達近4萬人,四面包圍永安,但主要是取南北夾攻之勢。由于太平軍防守十分嚴密,清軍圍攻永安數月,仍然不能得逞。太平軍在永安一面抗擊敵人的進攻,一面進行軍政建設。12月17日,天王洪秀全下詔分封諸王: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云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在永安還頒行了天歷,進行了內部肅奸工作,進一步鞏固了起義隊伍,提高了太平軍的戰斗力。1852年2月中旬,賽尚阿在咸豐皇帝督令下,由廣西陽朔赴永安前線督師,命令南北兩路清軍日夜輪番進攻。但由于太平軍頑強抵抗,清軍進展甚微。太平軍也因長期困守,糧草殆盡,火藥亦無,食鹽短缺,只好決定突圍。當時永安的南北大道均有清軍重點把守,城東古蘇沖僅有1000余團勇駐防,是清軍包圍圈的薄弱環節。4月5日,太平軍冒雨從古蘇沖突破清軍的包圍,向昭平西北的仙回挺進。8日,又取得伏擊追剿清軍的勝利,突圍獲得成功,為以后的勝利發展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太平軍起義后,曾在桂平、武宣、象州等地與清軍轉戰半年多,在永安稍事休整是必要的。但是,聚集于四面環山的小城市長達半年之久,很少積極出擊,這在戰略上是失策的。當時,幸好清軍統兵大員賽尚阿是個“未歷行陣”的蒙古貴族,優柔寡斷,缺乏主見,而前線主將向榮和烏蘭泰又意見不一,以致南北兩路清軍各行其是,互不協同。否則,包圍永安的4萬清軍如果利用四周的有利地形,嚴密封鎖各隘口,太平軍就有被圍殲或困死的危險。
上一篇:太平軍武漢失守
下一篇:太平軍湘潭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