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災減產說真話受指責
80年代初期,云南鎮雄縣連遭特大災害,糧食減產,而上面給的定購任務不但不減,反有增加。1985年,昭通地區分派給鎮雄縣的定購糧任務是1,000萬公斤,1986年卻增加到1,575萬公斤,加上地方機動糧部分,今年實際要從農民那里拿走約1,650萬公斤。當時,群眾吃糧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縣委決定派人到昆明,實事求是地向省里反映情況。省政府得知后,立即派調查組核實,證明了鎮雄縣反映的情況是真實的。不久,省里即撥了650萬公斤糧食和230萬元的救濟款。但是,地委負責人則大發雷霆,一天之內五次電話打到縣委加以指責:“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國農村形勢大好,鎮雄縣卻反映缺糧,這意味著什么?”
對此,鎮雄縣的許多干部對地委個別負責人的態度表示憤懣。有的批評說:“他們一貫報喜不報憂!”省里有關部門的干部也說:“現在不僅對領導批評不得,連越級向上級反映情況也不行,一反映情況,就是給本地區、本部門‘抹黑’,傷了‘一把手’的面子。這事有普遍性!”
說真話、報實情,是經濟決策的科學依據,遺憾的是,在我們的干部隊伍中,華而不實,脫離實際,報喜不報憂的浮夸作風并不少見,讓這樣的干部來決策行事,后果嚴重。
上一篇:受盡委屈的“才子佳人”
下一篇:受突襲瑞典軍兵敗涅瓦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