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調小曲哪兒去了?
名噪一時的天津時調,以其高亢嘹亮的音調、干脆利落的節奏,體現了天津人的性格,成為具有燕趙悲歌之概的天津地方曲種,在建國后得到了更新、發展,但,目前的天津時調已是以〔靠山調〕為主要曲調的單曲體曲種了。而其原始的“時調小曲”則早已散失、衰落,被人們遺忘了!其中不乏充滿樸實、風趣的閃光之作。
遠在清代末年,天津衛即已流行著若干民間小調,這在天津籍作者顏自德所著的《霓裳續譜》中有所記述。隨著天津開埠,工商業發展,各地勞動人民紛紛涌入,又帶來很多各自家鄉的民間小曲,在勞作之余,競相演唱以為自娛,當時統稱為“時新小曲”,也稱“時調小曲”。
時調小曲大都為鄰近天津市的各地民歌,如拉哈調、〔怯五更〕、〔山西五更〕、〔大五更〕、〔小五更〕、〔淮調〕、〔十朵花〕、〔十杯酒〕、〔下盤棋〕、〔后娘打孩子〕、〔對花〕、〔反對花〕、〔畫扇面〕、〔探清水河〕、〔繡荷包〕、〔繡麒麟〕、〔織箔席〕、〔銀紐絲〕、〔鮮花綢〕、〔解獄〕等等。
隨著勞動人民自娛形式的傳唱,時調小曲在天津極為盛行,業余演唱活動非常活躍,當時(清末至民初)天津市“票房”林立,“票友”(多為搬運工、理發匠、各種工匠及手工業工人)經常在盂蘭盆節(農歷七月十五日)、羅祖誕辰(農歷四月十五日,羅祖傳為理發業祖師)等喜慶活動上大顯身手,爭奇斗勝。與此同時,曲藝藝人也將時調小曲搬到了曲藝場所演唱,于是,演唱、伴奏更充實了,將原始的民歌小調提高發展為舞臺上的一個新的曲種。
時調小曲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四十年代,并在天津市大小曲藝舞臺上經常露演,備受群眾歡迎。可惜,由于它仍保持著原始民歌狀態,沒有向板腔體發展,很多小調還是“一曲一詞”形式,無法裝填故事,盡管今天聽來象《小五更》、《解獄》、《后娘打孩子》很多小曲,曲調優美、豐富,節奏變化多樣,即使今天演唱也會有聽眾的,但卻讓〔靠山調〕替代了天津時調,讓若干時調小曲毫無理由地衰落了。
無論是自然淘汰,還是主觀失誤,事實上時調小曲已不復存在,只留在一些老觀眾的記憶里了。
上一篇:時機不當難取勝
下一篇:是《堂·吉訶德》還是《巴西利奧與吉特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