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重慶之旅·四面山·入山心迷非醉酒
四面山屬大婁山北坡余脈,海拔900至1751米,坐落在四川江津、合江縣和貴州習水交界處。因山高且峰回路轉,進入一條山溝,四面皆山峰相擁,又因清末重慶府十二都八甲有“四面鄉”之稱,故名“四面山”。山中峰巒疊峻、溝壑幽深,綠樹繁花,飛瀑流湍,具有高山風光特色和濃郁的原始氣息,有“蜀中一絕”之譽。曾有詩曰:“四面風光美,天然景色奇;游人非醉酒,入山心已迷。”旅游中心為頭道河,主要景點有龍潭、壇子口、望鄉臺瀑布、朝陽觀等。
龍潭位于頭道河鎮南端,靜幽秀麗,原為小溪,1927年因地面陷塌,變為高山湖泊。民間卻流傳著“大水沖了龍王廟”的說法:過去,頭道河北岸有座寺廟,墻壁上有一條栩栩如生的炭畫龍。一日,頑皮的牧童在龍身上撒尿,龍受辱動怒,突發雷雨,山崩地毀,成了今天的湖泊。那座廟已沉入水底,成為水下龍宮。
源于頭道河的望鄉臺瀑布高152米,寬40米,落差近150米,比著名的維多利亞大瀑布高40多米。晴日上午可見彩虹高懸,晚秋月明星稀時可見夜虹輝映星空。當地世代相傳,人死后,欲知人間事須到望鄉臺。以前,兩戶窮人的兒女阿哥和阿妹相愛。地主苛家大少爺要搶阿妹為妾,阿妹不從,跑到二洞口,高喊“阿哥,要想見我,請到望鄉臺!”便跳崖身亡。她的頭發變為瀑布,眼睛變為瀑下深潭。阿哥在此終日呼喚,終于在八月十五與阿妹相見。二人依戀不舍,流下血淚串串。至今這里有紅杜鵑、紅翅槭、紅葉檀木、紅果等植物,就是由他們的血淚澆灌出來的。二洞口從此改名為“望鄉臺”,瀑布也就叫望鄉臺瀑布了。
靠近貴州省界的太子洞,地處密林深處,流水淙淙,花香鳥語,景色宜人。洞名由來,與風流皇帝乾隆有關。一年,乾隆微服過此,宿一楊寡婦旅店,見楊貌美,始慕而后茍合,臨別時留言,若有孕,生男名玉龍,生女名玉鳳。后楊生子,取名楊玉龍。18年后,邊報楊玉龍造反。乾隆傳詔征討,特令“如遇楊玉龍,只可生擒,不可殺害”。楊玉龍見大兵追剿,卜天受降,為亂軍殺死洞內。后人知其為太子身份后,將此洞名“太子洞”,又呼“楊家洞”。
由頭道河南行,便可到海拔1382米處的朝陽觀。朝陽觀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宮觀,建于千年以前。相傳觀主楊來素醫術高明,武功出眾,曾治愈皇后,后婉辭高封,只求賜一地建廟棲身。最后他選中此地建觀,名“朝陽觀”,取意“心如朝陽,普濟眾生”。現在觀內建筑為明嘉靖以后重修。觀設在5個小山峰上,前兩峰分別為左右觀門,后一峰為二殿,最后一峰為楊來素墓穴。左右觀門各有奇聯一幅。左觀門上下聯為“觀觀觀觀觀觀觀觀;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橫批“杳杳仙源”。右觀門上下聯為“長長長長長長長長;乘乘乘乘乘乘乘乘”。橫批“滿滿自清”。懂得句讀的文化大都知道其中的奧妙,讀來頗有情趣。二殿內外完整無損,摩崖造像、前人遺墨字跡清晰可見,有孔子、釋迦牟尼、五岳圣帝、五老天君等造像。
觀主墓窟為一長10米、寬20米、高8米巨石,外室有觀主臥像。楊來素一次擂臺比武,不慎失手致疾,自料無治,遂囑人造墓,以重石封頂,置四鐵環懸棺,并囑將石缸盛滿1200斤菜籽油,待缸中草芯燃盡油時,便是他復生之日。弟子偷賣缸中油600斤,楊便沒能復活。
飛龍廟位于飛龍河上兩溪交匯處,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民間傳言這里風水好,如作墳地,后人必貴。古時有周、陶二富家相爭,縣官難斷,便說,“誰家先死人誰先埋此地”。后來周家老人先死,挖坑欲埋,陶家乘雷雨之機把龍王菩薩放在坑中。周家無奈概嘆:“既然是龍王居住的寶地,我們就另葬別處”。后人便在此建龍王廟,取名“飛來廟”。修廟時,一木工將麻繩壓在廟前石龍橋下,日久變為活龍。因水淺,欲離去。長老說:“前面巖高千尺,你咋下得去?”龍說:“巖高我就飛嘛!”人們就改飛來廟為“飛龍廟”,飛龍河也因此得名。
飛龍廟建于明代,后曾三建三焚。今存建筑為民國初年所建,殿宇及佛像等保存尚好,游人不絕。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黔西之旅·招堤·修堤賴招公作記有張童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桃花源·八景以外尚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