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趣談·聞一多
聞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又名家驊,字友三,號友山。湖北浠水人。著名學者、詩人。1912年考入清華學校,曾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22年赴美留學。先后在北京藝術專科學校、上海吳淞國立政治大學、武漢大學、清華大學等校執教。1938年隨校遷昆明,任西南聯大文學院教授。1944年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后任《民主周刊》社社長。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遺著編為 《聞一多全集》。
主要書齋號有: 二月廬、何妨一下樓等。
二月廬
1912年,年僅14歲的聞一多考入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在此度過了9個春秋。每逢清華放暑假,他總是趕回故鄉浠水,在老家的書房中苦讀書兩個月,“二月廬” 由此得名。
二月廬周圍景致絕佳。南有200平方公里的望天湖,一望無際,波光粼粼; 南岸蒼翠的調軍山,好像浮在湖面上,與北面的碧峰巖遙遙相對。春夏之間,登高遠眺,煙洲沙嶼,薄霧茫茫,江南勝景,盡收眼底。聞一多曾在一首題名 《二月廬》 的詩中這樣描寫:“面對一幅淡山明水的畫屏,在一塊棋盤似的稻田邊上,蹲著一座看棋的瓦房——緊緊地被捏在小山底拳心里。” 聞家老宅共有五排瓦房,住宅前后,栽著茂密的竹林、松柏、刺槐、梧桐等常青樹木。二月廬位于老宅的第一排住房中,書房裝有玻璃窗,因此透光通風,氣候涼爽,是個避暑讀書之處。
聞一多像
在二月廬中,聞一多往往把家里縫紉衣服用的長板架起來權當書案,因他嫌家里的方桌太小,攤不開書。他喜歡把要讀的書攤在這張大書桌上,信手翻閱。他一邊看書,一邊思考,還翻查家中其他藏書。所以書桌上總是縱橫交錯,重重疊疊。有時這個特制的大書桌仍然放不下,于是茶幾上、藤榻上,也都攤滿了書。他讀書從不死記硬背,而信奉“自古文章于人主”,主張獨立思考,尤對我國史書中有氣節、有作為的民族英雄滿懷敬意。他回校后,寫下不少《二月廬漫記》,刊發在《清華周刊》上,論史評詩,暢敘心得。
何妨一下樓聞一多曾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抗戰時,清華等校南遷昆明,組成“西南聯大”。他全家住在云南蒙自鄉間的一個普通農舍中,農舍為二層樓。其時,他眼見國土淪喪,人民遭殃,無比憂憤,可又無可奈何,故除了去教室授課,總是在自己的小樓中整天不停地讀書、研究,幾乎樓梯也不下一步。當時同事和朋友們戲稱此樓為 “何妨一下樓”。這齋名既體現了當時聞一多鉆研學問、埋首書齋的學者風范,也表示了同事和朋友對他的關心。
1943年,黨團結西南聯大、云大的高級知識分子成立了 “西南文化研究室”,聞一多經吳晗介紹參加了這一秘密組織。他在小樓中閱讀了 《論聯合政府》《論解放區》等黨的文獻和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一次,他看完《聯共黨史》后,激動地對人說: “從俄國走過的路來看,我們過去想的做的,太可笑了。現在有了這個榜樣,又有人在認真地學,中國有希望了!”隨著他的覺悟逐步提高,終于拍案而起,走下“何妨一下樓”,投身到抗日民主運動的洪流中,最后成了 “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的民主斗士。
上一篇:齋號趣談·錢穀
下一篇:齋號趣談·阮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