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不是政治工具
歷史上把文藝當作斗爭工具的現象可謂多也,然而把文藝變成實現某政治集團陰謀的直接的工具,卻是“四人幫”的一大發明,為文學史所罕見。
為了把文藝變成纂黨奪權的工具,“四人幫”一伙把一部分文藝作品所具有的某一種社會功能——“階級斗爭的工具”,作為全部文藝的唯一功能來加以宣揚,從而把“文藝是階級斗爭的工具”歪曲成了文藝的旨義和全部本質。在此基礎上,他們炮制了一大批陰謀文藝作品。
首先,“四人幫”對文藝的樣式與題材作了種種專制主義的限制。“八億人民只看八個樣板戲”,就是對他們實施專制主義的辛辣諷刺。其實,宣傳“樣板戲”的目的就是要為江青樹碑立傳,把她抬到“文藝革命旗手”的地位,從而為其篡黨奪權撈取政治資本。另外,他們還可以此立下清規,把文藝創作納入他們陰謀活動的軌道。還有象張永枚的《西沙之戰》、浩然的《西沙兒女》也都是吹捧江青的代表作。
更為歹毒的是,林彪、江青一伙還肆意篡改馬列主義關于文藝的基本觀點,顛倒黑白,在報刊上連篇累牘拋出“大批判”的文章,對一些有卓越貢獻的文藝工作者進行殘酷迫害,著名的作家、評論家老舍、馮雪峰、田漢、趙樹理、聞捷、楊朔等都被摧殘身亡。為了攻擊一些黨政軍的領導干部,他們還強令不管什么文藝形式一律都要寫“反‘走資派’”的題材,而且要寫“死不改悔”的“走資派”,寫“大走資派”,于是出現了一批象《盛大的節日》、《反擊》那樣歪曲生活、顛倒敵我的陰謀文藝作品,文藝變成了反黨反人民的炮彈。在《反擊》中他們使用影射的手法,竟然把“走資派”韓凌的秘書取為與周總理秘書諧音相同的名字,想借此攻擊總理,手段之卑劣達到了極點。
誠然,文藝與政治是有密切的關系。由于在階級的社會中,每個文藝家都是站在一定的階級立場上來分析評價生活的,所以文藝必然具有階級的功利主義。但是,文藝之所以與政治結合,主要是為了求得“善”的價值,它不是政治的或道德的說教,不是政治陰謀的直接工具,而是宣揚代表人民的愛與憎。
總之,文革的十年,大部分文藝都成了“四人幫”一伙進行政治斗爭的直接工具。這極大地破壞了我國的文化事業,給后來的文學造成了極其不良的影響。
上一篇:文王有囿七十里
下一篇:文過飾非執迷不悟者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