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學·宋代承用偽《古文尚書》及巨大發展與疑辨·對偽 《古文尚書》展開疑辨
宋代學者有頭腦有勇氣對《尚書》提出新說,即為展開疑辨準備了條件。到北宋末期的吳棫 (字才老)著《書裨傳》,從文體上比較伏生篇章難懂孔安國篇章易懂,正式開始疑辨。且時經四代的不同文告,何以成為統一文體而與伏生諸篇判然為二。而宋鄭樵著《書辨訛》,有 “糾繆”“闕疑”諸篇。洪邁《容齋題跋》就杜預所引偽古文中文句稱“逸書”而不稱孔氏本,《說苑》引《太誓》而不見于孔氏本,提出疑議。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在有關著錄中亦有致疑。至朱熹,成為宋學中疑辨偽古文最力的一家。其《語類》中疑辨之語達四十余處。亦就文體難易致疑,明說“嘗疑孔安國書是假書。” 又疑 《書序》、《孔傳》、《大序》皆甚堅決,對偽古文經本身提出有力疑辨意見后又加以維護。上文談《蔡傳》時已引到他怕倒了六經之故。《蔡傳》承其意將《書序》集中于后,“疏其可疑者”,對《大序》亦提疑辨意見。趙汝談《南塘書說》的疑辨比朱熹更勇決。然也排觝今文。王柏《書疑》同樣疑辨過頭到今文。陳振孫《尚書說》區別今文、古文,指出古文“實偽書也”。還有丁錟、楊炎正有《書辨疑》、《書辨》之作。最后宋末元初金履祥明言《大序》之偽。經過這些疑辨,推動了元明接力前進,終成就了清初的推翻偽古文。
上一篇:音韻學·近年來音韻學研究進展·對中古至現代音發展的研究
下一篇:尚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