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謙樂善好施
隋朝時代,有一位虔誠的佛教居士,姓李,名士謙。他天性很孝順,自幼喪父,在母親去世以后,三年喪服期滿,就捐舍自己的私宅為寺院,并且從此立志不再做官。李先生終生沒有飲過一滴酒,沒有吃過一塊肉,行為極其端正。他繼承了祖上巨大的遺產,所以家中很富裕,可是他的生活比窮人還要節儉,穿的是布衣舊衫,吃的是粗茶淡飯,終日以救濟無衣無食的窮人為急務。鄰里中有因喪事無法殮葬的,他施以棺木;有兄弟分財不均而爭訟的,他出錢補助不足的一方,以致感動他們兄弟慚愧而互相推讓,也都成為善人。
有一天,他看見賊在他的田中偷割稻谷,不但不喊捉賊,反而不聲不響地避開。大家覺得很奇怪,他解釋說:“俗語有言:‘樹要皮,人要臉。’誰不要臉皮呢?誰自愿做賊呢?都是因為天災人禍,逼迫得沒有辦法,應該寬恕他呀!”后來,賊知道李世謙這樣仁慈,也被感動得革面洗心,從此不再做賊,成為善人。
有一年是荒年,很多窮人無法生活。李世謙拿出家中的存谷數千石,統統借給行將斷炊的窮人。到了第二年,還是歉收,以致上年借谷的人仍舊無法償還,都到李家去表示歉意。李世謙并不向他們要求償還欠谷,還招待他們在家中吃飯,當眾把鄉親們借谷的債券燒為灰燼,并對他們說:“我家中的存谷,本來是預備救濟人家患難之用的,并不是想囤積圖利。現在你們的債務已經了結,希望你們不要再放在心上。”
過了幾年,又遇到了大饑荒。李世謙拿出了大量家產進行大規模的施粥。經他救助的饑民不下一萬人。第二年的春天,李世謙又施出大批的糧種,分贈給貧乏的農民。
有人對他說:“李先生,你救活了很多人,陰德實在太大了。”他回答道:“陰德的意義好比耳鳴一樣,只有自己知道,別人是聽不到的。現在我做的事,已經給你知道,哪里還談得上陰德呢!”后來李世謙的子孫都很發達,人們認為是他積德行善的回報。當時也有人不信佛教因果輪回的道理,認為普通書籍上都沒有因果輪回的記載。李士謙對他說:“孔子也曾說過:‘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見儒書上也有因果的道理。至于輪回的事,史冊古籍上記載的也很多,例如鯀為黃熊、褒君為龍、牛哀為獸、彭生為豕、如意為狗、黃母為黿、宣武為龜、鄧哀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鳥、書生為蛇、羊祜的前身為李家子,這不都是輪回的證明嗎?”那人又請問三教的優劣,李士謙說:“佛教好比太陽,道教好比月亮,儒教好比天空中的星星。”那人聽了這番高論,覺得很有道理,不禁心悅誠服。李先生在66歲的時候去世,十里八鄉的人聽了噩耗,都痛哭流涕地說:“為什么我們不死,而李士謙先生就這樣離去?”真可說是生榮死哀。
上一篇:殺身成仁的文天祥
下一篇:杜環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