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呆板,烏合之眾,必遭敗績
公元前331年1月,亞歷山大與大流士三世在高加米拉開始了大會戰。大流士三世付出了巨大努力,組建了一支龐大的軍隊,號稱百萬大軍;亞歷山大統帥4萬步兵,7000騎兵。10月1日,高加米拉決戰開始。大流士三世把自己的百萬大軍這樣部署的:全軍成前后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的中軍由波斯皇族部隊的步兵、弓箭手和騎兵混合編組,由大流士三世直接指揮,左右兩翼由各部族的御林軍及騎兵編成,左翼另配戰車100輛,右翼另配戰車50輛,在這個巨大的方陣群的兩邊,還都部署有印度波斯騎兵,而在方陣的正前方配有50輛戰車和15頭戰象,第二梯隊幾乎全都由步兵編成。大流士三世的戰役設想是準備以強大的騎兵和獨一無二的戰車從兩翼包抄敵軍,并從側后給敵軍以猛烈的打擊,以使馬其頓方陣解體。亞歷山大摸清了大流士的戰役意圖及戰斗部署,并有針對性地配置自己的兵力:將強大的步兵方陣置于中央,由亞歷山大指揮,兩翼配置輕裝靈活的騎兵,由副帥帕曼紐及他的兒子尼卡諾指揮,在中央方陣后面又部署了一個后方方陣,以防中央方陣出現間隙。針對波斯軍的新式武器——鐮刀戰車,亞歷山大又在左右兩翼部隊的后面分別埋伏著一支最為優秀的弓箭部隊。交戰開始后,馬其頓軍佯向右移動攻擊波斯軍的左翼,大流士三世上當急令部隊向左移動加強自己的左翼,在移動中走出了預先鏟平的地段,但一旦自己的部隊走出平地,自己的新式武器——鐮刀戰車就成了廢物,于是大流士三世又急忙指揮左翼騎兵攔截馬其頓軍向右移動,同時命令前方及兩翼的戰車部隊發起攻擊。但亞歷山大對兇猛無比的戰車早有準備,當戰車沖過來的時候,他的部隊便很有秩序地讓開一條通道,疾駛的波斯戰車并沒殺傷多少馬其頓軍,相反,突入縱深的波斯戰車受到馬其頓弓箭手的兩邊夾擊,無一漏網,全被殲滅。新式武器失靈之后,大流士三世慌了神,急忙下令所有的方陣都投入戰斗,同時命令左翼騎兵迂回敵軍的側后,企圖合擊馬其頓軍。亞歷山大鎮靜地分兵一部抵御迂回的波斯騎兵,自己仍然牢牢控制中軍等待戰機的出現。果然不多久,波斯軍的左翼與中央方陣的接合部距離拉大,出現了一個缺口。亞歷山大親率步騎突擊隊沖入了波斯軍的缺口,兩軍廝殺在一起,馬其頓軍越戰越勇,而波斯軍不禁發生動搖,開始退向中央,打亂了自己陣勢的秩序,亞歷山大帶著“王侶”步步緊逼,兵鋒直指大流士三世。波斯衛隊力不能支,大流士三世恐慌無比,又故伎重演,返身逃出重圍,策馬而逃,其左翼及中央方陣見統帥逃跑,更無斗志,也紛紛后退。只剩下右翼仍全力進攻,兵分兩路夾擊馬其頓軍的左翼。馬其頓得到報告后,放棄追擊大流士三世,折返增援自己的左翼兵團,波斯軍右翼終于力盡兵敗。這樣,高加米拉決戰,波斯軍死30萬之眾,大流士只帶回9000人左右,落得個慘敗,而馬其頓軍只損失戰馬1000匹,人員數百名。
大流士三世的戰敗,固然與他再次在關鍵時刻臨陣脫逃有極大關系,但也不能忽視使大流士三世兵敗高加米拉的另外幾個因素:第一,大流士三世的戰術極其呆板,而且總喜歡擺出龐大的方陣與對方打堂堂正正的陣地戰,其布陣也千篇一律:步兵置于正中,騎兵配在兩翼。而亞歷山大對大流士三世的這一套陣法了如指掌,而且亞歷山大的戰術、布陣并非固定不變,而是根據情況隨時變化調整。在決戰之初,他就針對大流士三世兵力雄厚的情況,改變了以往的戰術,命令右翼同時實施頑強的防御,以待戰況發展,伺機進行反擊。他以小部兵力佯動,吸引波斯軍主力,然后在波斯軍出現缺口時,突發奇兵,襲擊對方要害,割斷敵軍的部署。而戰術呆板的大流士只能疲于應付,毫無主動可言。第二,波斯軍雖然兵力號稱百萬,聲勢浩大,但軍隊成份復雜,集結在一起時間倉促,協同作戰力弱,裝備也很簡陋,除御林軍、重騎兵、花矛兵以及8000名希臘雇傭兵外,大部可稱其為烏合之眾,不堪一擊。另外,波斯軍雖然新式戰車,但沒有充裕時間對馭手進行訓練,其作用難以發揮。而馬其頓軍雖然只有4萬步兵,7000騎兵,數量雖少,但裝備精良,紀律嚴明,戰斗力很強。因此,數量處于絕對劣勢的馬其頓軍大獲全勝,而數量處于絕對優勢的波斯軍不堪一擊,戰敗雖難以接受,卻在情理之中。
上一篇:戰術呆板,喪失主動
下一篇:戰術失誤導致全軍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