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
一、指斥宗藩而中狀元
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71歲的明太祖朱元璋溘然長逝,他的嫡孫朱允炆承嗣大位,史稱建文帝。
這帝位原本是輪不到朱允炆坐的。朱元璋生有26個兒子,嫡長子朱標先他而亡,朱標的嫡長子又先朱標而亡。按封建社會的繼承原則,朱標的第二個兒子朱允炆當為新的皇儲。但朱元璋嫌他優柔寡斷,意欲立他的第四子、朱允炆的叔父、燕王朱棣為儲君,遭到了翰林學士劉三吾等人的反對。洪武二十五年九月,朱元璋極不情愿地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元璋病逝,年方22歲的朱允炆即位,成為大明王朝第二代皇帝,年號“建文”。
他即位的第二年,即建文二年(1400)二月,3年一次的禮部會試揭曉,前3名依次是王艮、胡廣、李貫。三月初一,如期舉行殿試。殿試考時務策1道,考試時間是1天。交卷后,彌封,即把考卷上的姓名、籍貫密封起來。第二天,評閱試卷的“讀卷官”們便緊張地評卷,每人要評閱數百份。評完卷,挑出3份最優秀的,呈給皇帝御批。這次殿試,“讀卷官”們推薦的第一名建文帝看后不滿意,接著往下看其他考卷。他見一份卷上有“親藩陸梁,搖動人心”之語,頓時高興起來。
當朝天子何以見此語而興奮?
原來,他承嗣了皇位,他的叔叔們身為藩王,心中不快。特別是燕王朱棣,深受朱元璋的寵愛,只是由于劉三吾等人的反對,才沒有做上儲君。他手握重兵,不甘心俯首向侄子稱臣。建文帝對此是清楚的,他登基不久,便找侍臣齊泰、黃子澄等人密謀削藩,廢黜了周王朱、岷王朱梗、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代王朱桂,準備向燕王朱棣下手。誰知,燕王朱棣先發制人,于建文元年七月五日起兵反叛。
此時,明太祖朱元璋死去才2個月。
朱棣打的旗號是“清君側”,他罵齊泰、黃子澄是惑君殃國的奸臣,須加清除,自稱舉兵是“靖難”。
這便是朱氏皇族同室操戈、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
朱棣擊敗建文帝派遣的平反大將耿炳文、李景隆。
建文二年的殿試就是在王師敗跡的情況下開考的。見此卷指斥宗藩,建文帝怎能不高興?遂在卷首用朱筆寫了“第一甲第一名”6個大字。
拆封后方知,建文帝欽點的狀元是胡廣,吉水(今屬江西)人。原“讀卷官”推薦的第一名是王艮,在最后的評比中,建文帝把他列為第二名。
第三天唱名,相貌堂堂的胡廣在聽到“第一甲第一名,胡廣”的宣唱后,出班叩謝。建文帝見胡廣不但文章寫得好,人也長得英偉,甚為高興。想起戰事不利,他取“靖衛”之意,賜胡廣一個名: 靖,希望胡廣能幫他平定天下。
按照慣例,胡靖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位。
二、變節事從新君
戰局的發展越來越不利于建文帝。胡廣中狀元后1個月,燕軍在白溝河(今河北雄縣北)大敗建文帝的軍隊。燕兵乘勝追擊,連克德州、濟南。建文帝罷免李景隆,以左都督盛庸來接替他的職務。盛庸麾軍在東昌(今山東聊城)大敗燕軍,但未能扭轉整個戰局。自朱棣起兵以來,南征北戰,戰果輝煌,然將士損傷很大,攻下的城池大多旋即復失。朱棣的信心有所動搖。恰在此時,建文帝身邊的太監給朱棣送來情報,說京城空虛,疾速南下,必可攻取。朱棣聞訊,決定不計一城一池得失,千里躍進,直取南京。
建文三年十二月,朱棣誓師,麾兵南下。
燕軍過關斬將,直下鎮江。南京在望,朱棣停止進攻,整頓疲憊之師,伺機攻取南京。
南京城內一片混亂,大臣們紛紛要求到外地守城,借口離開南京,保全身家性命。曾為建文帝出謀劃策削藩的齊泰、黃子澄,自知是朱棣揚言誅滅要犯,便借口出外募兵,不待建文帝應允,便匆匆逃出南京。
毗鄰相居的胡廣、解縉、王艮、吳溥聚集吳家,商量對策。解縉嚴申君臣大義,激切地道: “身為朝臣,蒙受皇恩,縱不能保全圣上,也當與圣上同赴死難!”
“臣為君死,理當萬死不辭!”胡廣也慷慨激昂地說。
王艮卻坐在一邊,默默不語。
待胡、解、王三人離去后,吳溥的兒子吳與弼深為解縉、胡廣的忠心所感動,對父親說: “胡叔叔是皇上欽點的狀元,若能為國盡忠,定會鼓舞士氣,振奮民心。看來,天下有望啊!”
“不然!”吳溥淡然一笑,道,“依我看來,真正視死如歸的,恐怕只有你王叔叔一人。”
話音未落,隔壁傳來胡廣申斥奴仆的聲音: “外面兵荒馬亂,你等要謹守庭院,萬不可讓豬丟失了!”
吳溥看著兒子,道: “你聽到了吧?當此危難關頭,連豬都怕丟失的人,豈肯舍命?”
不久,從王家傳來悲慟的哭聲,王艮拜別老母,仰藥自盡了。
翌日,朱棣麾兵渡江攻城。把守金川門的,是他的弟弟谷王朱橞和敗將李景隆,二人見大勢已去,開門迎降。燕兵蜂擁進城。皇宮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或云自焚身亡,或曰逃出京城,剃度為僧。真相如何,已難以查究了。
城中建文帝的余兵,不是被消滅,便是投降。京城被燕軍完全控制了,燕王朱棣在侍衛的扈從下,趾高氣揚向京城走來。
一些貪生怕死的建文朝遺臣,從藏身的角落里鉆出來,降順朱棣。解縉和胡廣也拋卻昨日的誓言,急急忙忙地奔到郊外,叩迎新君。
三、成祖朝的重臣
朱棣做了皇帝,是為成祖。對建文朝的遺臣,他恩威并施,逮殺了一批不肯降順者,其中,建文朝的輔佐大臣方孝孺被誅滅10族,計873人; 那些肯歸順的,他便曲意籠絡。
胡廣是前朝狀元,名氣很大,他主動歸降成祖,成祖很是高興,擢為翰林院侍講,旋即改任侍讀。侍講、侍讀負責皇帝讀書,是近臣。成祖還詔令他恢復以前的名字。
不久,胡廣遷為右春坊右庶子,這是東宮(太子宮)官職之一,僅備翰林官升轉之用。永樂五年(1407),胡廣進官為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這兩個官職也都是供升轉之用的,也就是說,胡廣還有高升的希望。
永樂八年春,成祖御駕親征蒙古草原的韃靼,50萬大軍浩浩蕩蕩向北進發,胡廣、楊榮和金幼孜等文臣隨行。成祖多次召見胡廣,詢問征戰方略,有時談至午夜。過山川阨塞,胡廣有時落后了些,成祖馬上遣騎四處尋找,惟恐有失。有一次,胡廣走錯了路,脫衣乘一匹瘦馬渡河,水淹沒了馬,胡廣腰以下全泡在水里,幸運的是他安全抵達對岸。待追上大隊人馬,成祖見了,慰藉有加。胡廣字寫得很好,大軍所至,多勒石記事,成祖都讓胡廣用筆。永樂十二年,成祖再次北征韃靼,胡廣、楊榮、金幼孜三人仍隨行,成祖命他們為隨行的皇長孫朱瞻基講解經史。
永樂十四年,胡廣進官為文淵閣大學士,兼職如故。文淵閣大學士是內閣中的大學士之一,參與機務,是皇帝的顧問官。
躋身大學士行列,胡廣行事更加謹慎,竭心盡力為成祖效命。有時候,他迎奉成祖的旨意,大唱贊歌。如成祖征召西藏的僧人為太祖和馬皇后做法會,胡廣趕忙寫了一篇《圣孝瑞應頌》獻上。成祖十分高興,令人譜成佛曲,在宮中歌唱。有時候,他也上疏勸諫。如禮部郎中周訥奏請舉行封禪大典,胡廣上《卻封禪頌》,說此事不妥。成祖見了,更加寵愛胡廣。
四、與解家聯姻
解縉是和胡廣一同迎降朱棣的,也是吉水人,兩人同朝為臣,都為成祖器重。一次,成祖在宴席上問及他們兒女的婚事,解縉說: “臣有一子,名禎亮,年尚幼。”“臣妻有孕在身,不知是男是女。”胡廣道。
成祖聞言,隨口說道: “你們二人是同鄉,同殿為臣,做的官也一樣。日后,胡愛卿若生的是女兒,就許配給解愛卿之子,再結秦晉之好。”
胡、解二人連連頓首稱是。
不久,胡廣妻分娩,果然是個女孩。胡廣找到解縉,結為兒女親家。
解縉的命運卻很不幸,晚年出了事。
解縉恃才傲物,好臧否人物。淇國公丘福曾建議立朱高煦為皇儲,解縉反對,竭力主張立皇長孫朱瞻基,成祖采納了他的建議,朱高煦深為怨恨,伺機報復。永樂八年,朱高煦奏言解縉伺皇上北征,私覲皇太子。成祖聞言大怒,逮捕解縉,投進大牢。解縉在獄中度過了整整5年。永樂十三年,錦衣衛長官紀綱奏報囚犯的名籍,成祖見有解縉的名字,遂道: “解縉還活著呀?”紀綱回去,讓人灌醉解縉,埋在雪中。解縉死了,他的家被抄,妻子兒女流放遼東。
胡廣不愿和罪臣聯姻,想解除女兒的婚約,他女兒卻道:“薄命之婚,是皇上欽定的,父親當著皇上的面應諾的。父親悔婚,女兒惟有一死!”胡廣誘逼不成,只好作罷。后來,仁宗皇帝即位,詔歸解縉的妻子兒女,在家待夫的胡廣女兒遂與解縉之子解禎亮完婚。
五、遭人譏斥
胡廣為人行事,善看時機,見風使舵,他背叛建文帝降朱棣,與解縉聯姻又悔婚等事,甚為世人所唾棄。胡廣雖然位極人臣,備受成祖寵愛,卻無什么建樹,世人把他比做漢代的“中庸公”胡廣。
永樂十六年,胡廣年49歲,身罹重病,回家調養,有人賦詩一首寄給他。詩云:
漢朝胡廣號中庸,今日中庸又見公。
堪笑古今兩奸宄,天教姓名正相同!
胡廣讀罷此詩,羞恨交加,病情加重,不幾日,便撒手歸天。
成祖聞訊,詔贈禮部尚書,謚曰“文穆”。明代文臣有謚號,從胡廣始。他的靈柩被運回老家安葬,離開南京時,皇太子朱瞻基致祭。翌年,成祖授給他兒子胡穜翰林檢討的官職。仁宗即位,又加贈胡廣為太子少師。
上一篇:胡任輿
下一篇:胡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