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曲藝劇的消亡
“曲藝劇”是說唱藝術戲劇化的產物,早在本世紀二十年代或更早,天津雜耍場中演出蓮花落、十不閑、拆唱八角鼓等,部分演員進行簡單的化裝,其他演員分包趕角,兼管伴奏,演出有情節的小故事,已初具戲劇化的雛形。三、四十年代直到建國初期,曲藝演員經常反串京劇、排演話劇等。而曲藝劇的正式出現,則是在1952年初。其時,由于演員高元鈞、常寶華、佫樹旺等調離天津或出國訪問演出,加之正進行“三、五反”運動,天津曲藝工作團演出上座率有所下降。大家動腦筋想辦法,并為配合“三、五反”運動,嘗試排演了一出小喜劇《檢舉》,劇中穿插了些趣味性情節與滑稽表演,新的事物,喚起了觀眾的興趣。嘗試得到成功,繼之,天津曲藝工作團投入較大力量,正式排演曲藝劇《新事新辦》。這是一支提倡婚事簡辦,節約人力物力投入農業生產的贊歌。演員小映霞、常寶霆、新韻霞、石慧儒、小彩舞等參加了演出,受到觀眾高度歡迎。文化部馬彥祥同志曾專程到天津觀看演出,予以肯定。該劇于1952年9月代表天津市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大會,獲得音樂獎,為祖國戲曲百花園中增添了一株新葩。劇團返津匯報演出,連續數十場座無虛席。之后,該團相繼排演了《婦女代表》、《趙小蘭》、《柳樹井》、《羅漢錢》等一些反映現代生活故事的劇目。都得到觀眾歡迎與好評。
著名曲藝演員孫書筠領銜演出的曲藝團體,也在小梨園等曲藝場改編排演了反映現代生活的曲藝劇目,同樣受到觀眾的歡迎。
1954年之后,城廂區領導的曲藝團體以及業余曲藝演員董湘昆等也先后排演了“曲藝劇”,一時出現全面開花異彩紛呈的熱鬧局面。曲藝劇的出現,還彌補了天津沒有地方劇種的缺憾。
“曲藝”與“曲藝劇”在演出上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同一個團體演出時,起初是曲藝劇之前加演曲藝,這樣互相牽扯,必然出現矛盾,如果把曲藝與曲藝劇分頭進行專業發展,又有些實際困難。1954年以后,天津曲藝工作團為專心致志于曲藝事業,曲藝劇正式輟演。孫書筠也被聘參加中央電臺廣播曲藝團,而由她領銜演出的劇團宣告解體。只有區里領導的曲劇演出團體因專演曲藝劇,在小型場所,采取零打錢(計時收費)方式,長時期堅持演出。十年動亂開始,區級領導的藝術團體統被解散,演職員轉入工廠或農村,由此曲藝劇在天津不復存在。
縱觀曲藝劇由產生到消亡,歷時十余載,演出了許多受觀眾歡迎的優秀劇目,社會效益也較大。由于種種原因,終于不能擺脫被消滅的厄運。至此天津仍是個沒有本地劇種的城市。
上一篇:天津教案的傷痛
下一篇:天津評、鼓書隊伍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