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評、鼓書隊伍的遺憾
天津被稱為“曲藝之鄉”,并被認為曾是“西河大鼓、評書重鎮”。除了演出場所多、觀眾愛看(俗說天津人捧“角兒”)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即演員名家成群,有競爭;藝術流派紛呈,有發展。
“有書場才能養住演員;有演員才有人干書場。”這是許多位老先生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演員隊伍來看,天津曲藝演員隊伍在興盛時,不算短篇演員,長篇書演員就有五六百人。
過去在熱鬧地區常有搭蓋大棚說書,還有人以此為業,僅三義莊就有兩家。每天早上,拉上地排車,車上排滿了木杠、竹竿、繩子、包裝布、舊麻袋等,哪里有廟會,哪里人多熱鬧,就往哪里去搭。演完,演員、棚主分賬了事。它和書場、茶社加起來,至少有二百家。
書場、茶社每日三場,這就是說,每個場所,每日要有三位演員,雖有個別邊遠地區,業務欠佳的不滿一場,但最少演兩場,也得有兩位演員,但在繁華區還有上“板凳頭兒”的(指正場間的空擋兒,下午六點到七點或七點半),還有加“露水早兒”的(專指上午)。當時的書場,扎堆成片,有的一墻之隔,有的對門打擂,沒有點抓住觀眾的真本領,演員是站不住的。
據有關資料統計,解放后,書場經過整頓,撤并、改建拆建,共85家。西河大鼓、評書隊伍,經過精簡,整頓,還有約三百人。
目前,天津市評書長篇鼓書演員后繼無人,豈非遺憾。除了大批新文藝類別出現,觀眾興趣轉移等諸因素外,還由于有關部門對評書、西河大鼓演員缺少扶植所致。
上一篇:天津曲藝劇的消亡
下一篇:天祚帝貶賢誤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