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繪畫藝術的繁榮與新安畫派的出現
在中國繪畫史上,安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不僅名人輩出,出現了不少杰出的畫家,而且在明清時代,還出現了“新安畫派”這樣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畫派。
安徽歷史上第一位大畫家,當推東晉時期的戴逵。他是譙郡铚縣(今宿縣)人,自少年時就喜歡作畫,工人物、山水、走獸。著名畫家顧愷之品評當時諸家所畫竹林七賢像,認為戴逵所作《七賢圖》意事最佳。他畫的道釋賢王,亦為“百工所范”,為當時畫壇所仰慕。戴逵的山水畫也很出色,“林木雍容調暢,亦有天趣”。戴逵畫今俱不傳,見于唐人著錄的,有《胡人弄猿圖》《孫綽高士像》《嵇康像》等十余幅。戴逵的兒子戴勃也善畫,唐人評論戴勃的山水畫,甚至高過顧愷之,可見畫品之精。至唐代,戴勃還有《九州名山圖》等作品傳世。
唐朝時期,安徽出了一位畫馬高手,他就是譙郡(今安徽毫縣)人曹霸,乃曹髦裔孫。曹髦本為丹青高手,論者謂為“其人物故實,獨高魏代”。曹霸命意高邁,神采生動,所畫馬極精彩,后世畫馬必提“曹將軍”(曹霸官至左武衛將軍),可見其影響之大。曹霸畫人物、山水亦精神,并能寫真,天寶中曾奉命修補凌煙閣功臣像,技藝高超,功臣像不但神采生動逼真,衣冠服制也皆合制度。著名詩人杜甫對曹霸的作品十分欣賞,曾作《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以示贊許:“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褒公鄂公毛發動,英姿颯爽猶酣戰。先帝天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牽來赤墀下,迥立閶闔長生風。”其畫跡著錄于《宣和畫譜》者有《逸驥》《羸馬》《玉花驄》《牧馬》等十四件,其中《羸馬》至清代尚存,曾入藏內府。此外,唐時安徽還出了一位女畫家,名叫薛媛,系濠梁(今鳳陽)人,書畫俱妙。
南唐時期,池陽(今安徽貴池)人陶守立以畫擅名。他少通經史,善詩文,因應試不第,便到齊山隱居,留連詩酒,以丹青自娛。他擅長畫佛像鬼神、庭院殿閣、子女奴隸、車馬山水。據說,他在所居草堂畫《山路早行圖》,又在建康清涼寺浴室內側畫《水圖》,識者莫不嘆服。北宋劉道醇在評畫時,將他的畫作列在“妙品”之中,由此可知他藝術成就之高。
濠梁(今安徽鳳陽東)人崔白是北宋初期著名的畫家。熙寧初,皇帝命崔白與其他三位畫家畫垂拱殿御扆鶴竹各一扇,崔白特受賞識,補入宮廷畫院,成為最重要的畫院畫家之一。崔白擅長畫花竹、禽鳥,尤工秋荷鳧雁。他非常注重寫生,從自然汲取靈感。五代至宋初,在花鳥畫方面,有所謂“徐黃異體”之說。徐是指徐熙,擅長畫紅湖汀花水鳥、蟲魚蔬果,所作花木粗筆濃墨,略施雜彩,使筆跡不隱,素有“落墨花”之稱;黃是指黃筌,善畫鳥雁,尤以畫鶴出名,其畫先用淡墨勾勒輪廓,然后施以重彩。在宋初畫院中,尤以黃筌父子濃艷細密的畫風最為盛行。崔白則在繼承徐、黃二體的基礎上融匯創新,形成清淡疏秀的風格。除花鳥外,崔白的佛道、鬼神、山林、人物之作,也臻于佳妙,詩人黃庭堅在為其《風竹鵒圖》題贊時說:“崔生丹墨,盜造物機,后有識者,恨不同時?!痹u價極高。其傳世作品,有《禽兔圖》(一名《雙喜圖》)、《寒雀圖》等。崔白之弟崔慤,亦擅長畫花竹翎毛,與兄齊名。
北宋時期,舒州舒城人李公麟是在人物畫發展史上做出重大貢獻的著名畫家。李公麟一生都孜孜不倦地鉆研繪畫藝術,他早年喜畫馬,經常到御馬廄“騏驥院”中細致觀察馬的形態神情,晚年在右手患風濕病后,躺在床上仍是不停地比劃落筆姿勢,揣摩技法。他積極吸取歷代繪畫藝術的精華,但并不一味蹈襲古法,重視寫生,敢于獨創。他擅長人物畫,所畫人物特征鮮明,使人一望即知其為“廊廟、館閣、山林、草野、閭閻、臧獲、臺輿、皂隸”,“非世俗畫工混為一律,貴賤、妍丑,止以肥紅瘦黑之分”(《宣和畫譜》)。他尤其精于畫鞍馬,所作能鮮明地表現出不同品種的形態特征。他的山水畫也很有藝術性,曾繪《龍眼山莊圖》,被認為可與唐代著名詩人、畫家王維的《輞川圖》相比擬。李公麟在繪畫技巧上的最大成就,是他創造了“白描”畫法。這種畫法原只用于草稿或“粉本”(底稿),但李公麟卻創造性地予以發展,“掃去粉黛,淡毫輕墨”,“不施丹青而光彩動人”,使其成為一種獨立的繪畫形式,為中國繪畫開拓了新天地?!鞍酌琛碑嫹ㄒ揽繚獾?、曲直、粗細、剛柔、輕重而富有韻律變化的線條,達到對復雜的形狀與特性的概括,難度很大,但李公麟卻運用自如。他的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維摩詰》《臨韋偃放牧圖》《免胄圖》《九歌》《擊壤圖》等。有人評論說,李公麟鞍馬勝過韓干,佛像近吳道子,山水近李思訓,人物近韓滉,在宋畫中應推為第一。
元時,濠梁(今安徽鳳陽)人李升善畫墨竹、山水。他特別喜歡描繪窠石平遠之景,頗有情趣,傳世作品有《淀湖送別圖卷》(一名《送茶高士圖》)等。
明清時代,是安徽畫壇大放異彩的時期,特別是徽州畫家的崛起,成為中國繪畫史上引人注目的現象。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徽州還存在著同一宗族聯綿不斷出現畫家的情形。如歙縣江村在明代出現了八名畫家,清初至乾隆年間知名的畫家又有十五人;明末清初休寧朱一是善畫山水,畫面澹遠空闊,怡人心目,到乾隆時期,其后裔朱繡又以山水聞名,深得家傳精髓;僑居嘉定的歙人明末著名畫家李流芳出入宋元,逸氣飛動,水墨淺深,韻味深永,其子李杭之、其侄李宜之皆承其畫風,有名于時,其從孫李謙以及李謙的兩個兒子李恕、李愚亦皆善畫,能承家學??傊?,父子、祖孫、兄弟、叔侄皆善畫的情形,十分常見。
徽州六縣之中,尤以歙、休寧二縣畫事最盛。元末明初歙縣人朱同善丹青,所作《臨清樓圖》,將休寧水南村和松蘿山景色盡收簾底和窗前。休寧人邵誼亦以善畫有名于時,其畫多取材于故鄉的松蘿山。休寧人汪肇和歙縣(一作休寧)人朱邦都是浙派繪畫晚期的代表人物。汪肇山水學戴進,人物法吳偉,用筆頹放草率,每于不經意處頗露天真,尤長于翎毛,自成一格,傳世作品有《起蛟圖》《柳禽白鷴圖》《松風樵話圖》《月下撫弦圖》《拐仙圖》《蘆雁圖》等;朱邦工山水人物,草草用筆,水墨淋漓,傳世作品有《雪景山水圖》《采蓮圖》《秋聲山青圖》《教子圖》等。在繪畫藝術上,浙派成績斐然,但也存在著志趣不足的缺陷,清人張庚在《浦山論畫》中至謂浙派存在“硬、板、禿、拙”四大缺點。不過,明代前期徽州畫家雖然師法浙派,但因受家鄉山水浸潤,作品已頗有情致。
明代中后期,徽州畫風開始出現轉變。歙縣人汪建善寫山水樹石,從其傳世的《為繼明寫石扇面》和《為履翁寫山水扇面》來看,已較追求韻味。休寧人詹景鳳是一位繪畫理論家,他雖然對院體派和浙派畫家們的藝術成就給予高度評價,但在寫于萬歷中期的《跋饒自然山水家法》中,卻毫不含糊地提出“逸家”(相當于南宗)和“作家”(相當于北宗)的標準對唐代以來的畫家進行劃分,并對“逸家”大加稱贊。詹氏之論,當是對南北宗分野的最早的經典性論述之一。詹景鳳也善畫,以書法畫竹,頗有文同意境,所作《舟出巫峽圖》,論者謂“間露清氣”,仿倪瓚之作,已具清疏蕭散之致。休寧人丁瓚與詹景鳳交好,所作畫已突破浙派,被認為有米芾、倪瓚之風。丁瓚之子丁云鵬是一位頗負盛名的人物畫家,尤工佛像,得吳道子法,白描學李公麟,以精工見長。丁云鵬也擅長畫山水,早年極工細,后取法文征明,筆墨則與詹景鳳相似,很受詹氏稱許,傳世作品有《待朝圖》《伏虎尊者》《白馬馱經圖》《羅浮花月圖》《洗象圖》等。同邑吳廷師法丁云鵬,所畫佛像十分精雅,俞安期在《吳左千畫佛
歌》中贊譽說:“國朝畫佛有數子,丁吳兩人稱絕技?!眳峭嬌剿Хɡ钐疲嘤星橹?,今傳世有《蘭竹圖》等。歙縣吳羽少從丁云鵬學畫人物,兼擅山水,《十百齋書畫錄》著錄其山水冊,題詩云:“山中積雨日偏長,春草池溏句渺茫。坐對青山無伴侶,松花吹落水痕香。”歙縣人楊明時畫工山水,推崇董源,對于王蒙的“荒拙”之法也有較深體會,偶一運用便“獨臻其妙”,傳世作品有《秋山亭子圖》《古木修篁圖》等。同邑鄭重善寫佛像,丁云鵬推許他為趙伯駒后身。他的山水小景摹仿宋元,氣韻精妙,傳世作品有《山水圖》扇面、《仿王右丞雪棧圖》扇面、《松下聽泉圖》扇面,筆墨簡淡,已有倪瓚筆意。
上述這些畫家,雖然大多摹仿宋元,不名一家,但已體現出一些共同傾向,開啟了“新安畫派”之先河。不過,對新安畫派的形成產生了直接而重大影響的畫家,當首推僑居嘉定(今上海市)的歙縣人程嘉邃。他善畫山水,兼工寫生。其山水畫以簡淡為宗,取法倪瓚、黃公望。在一幅仿倪畫作上,他題詩說:“不見云林二百年,誰將風骨換神仙。茅齋疏柳秋光后,拾得金丹在眼前”(《程孟陽集·新安二布衣詩》卷八)。足見其對倪瓚推崇的程度。其傳世作品有《為方季康寫山水圖》《梅花圖》冊、《松泉芝石圖》《蒼松壽石圖》等,確有云林遺意。大約與程嘉邃同時的休寧畫家李永冒是“新安四大家”之一的汪之瑞的老師,也是新安畫派的先驅者之一,其畫多仿黃公望,但又不為黃所囿,傳世作品有《溪山仗策圖》《山水冊》《仿元人山水圖》等。同邑李流芳寓居嘉定,與程嘉邃以及唐時升、婁堅并稱“嘉定四先生”,其畫亦仿黃公望,傳世作品有《仿黃公望山水圖》《山居讀易圖》《吳中十景》冊等。休寧吳拭的山水畫也達到較高藝術水準,今傳世有《為太初先生寫山水》扇面。
正是在這些畫家的倡導和藝術實踐的帶動下,新安畫派作為一個有成熟的和鮮明的風格的藝術流派崛起于畫壇,主要人物有查士標、孫逸、汪之瑞、方式玉、弘仁、王尊素、吳岱觀、程邃、鄭旼、戴本孝、汪家珍等,這些人都是天都人(天都是黃山的峰名,休寧、歙縣人往往自稱天都人),故有人稱他們為“天都派”。這些畫家各有特色。如歙人程邃畫以渴筆為之,有“干裂秋風,潤含春雨”之妙,其《垢道人畫冊》及《梅柳渡江春》等作品干筆皴擦,頗見功力;同邑鄭旼善畫山水,得吳鎮意趣,人謂畫品在查士標與弘仁之間,傳世作品《雨氣真寂圖》《林泉小亭圖》等很有品味;休寧人戴本孝擅長干筆,格調松秀枯淡,墨色蒼渾,丘壑不繁,傳世作品有《峻嶺飛泉》《擬倪瓚十萬圖》《秋山圖》《雪峰寒梅圖》等。但最受推崇的,當推查士標、孫逸、汪之瑞、弘仁四人,合稱“新安四大家”,其中孫、查為休寧人,弘仁、汪為歙縣人,因休寧曾是歙縣的一部分,古名海陽,故又被稱為“海陽四家”。這四人雖皆以文人畫相尚,師法元代畫家,卻各具特色,畫風差別很大。在四人之中,弘仁的畫風最能代表新安畫派的特色,影響也最大,因而被視為新安畫派的奠基者。
弘仁開一代畫風后,師從者如云,即使標榜直師倪瓚者也往往是師從弘仁眼中的倪瓚,正如清湘題弘仁《曉江風便圖》云:“筆墨高秀,自云林之后罕傳,漸公(弘仁)得之一變,后諸公雖學云林,而實是漸公一派?!睅熀肴收咦钣忻氖墙?、吳定、姚宋、祝昌,被稱為弘仁的“四大弟子”。據說,弘仁去世后,名聲益高,求畫者多,遺墨已盡,苦無以應,他們便以弘仁名假造了一批畫。休寧汪樸山水得元人疏散之致,亦為新安派畫家,傳世作品有《仿沈石田山水》等,此外。錢塘(今杭州)的歙人吳山濤善畫山水,揮灑自然。僑居揚州的歙縣人吳麐畫山水學黃公望。方士庶亦工山水;僑居蘇州的歙縣人潘亦雋山水師法倪瓚、黃公望,亦善花卉,頗有生趣。這幾位雖不一定能歸入新安畫派,但在藝術追求上確有共同之處。
嚴格說來,弘仁等開創的新安畫派的鼎盛期只有四十年左右,到十七世紀末已趨于沒落。但是這一畫派的藝術影響力是強大的,我們從上世紀后半葉到本世紀前半葉歙縣所出的三位著名畫家那里,仍然或多或少可以發現新安畫派的影子。三位中的第一位是虛谷,原名朱懷仁,居揚州,他的作品受程邃影響,表面雅拙,實則奇峭雋雅,運用干筆偏鋒,敷色以淡彩為主,偶爾亦用強烈對比色,后人以為藝術上耐看,實為晚清畫苑中第一家。第二位是黃賓虹,祖籍歙縣,出生于浙江金華,是近現代著名國畫大師。平生遍游山川,重寫生,積稿盈萬。他提出了著名的“五筆七墨”之說,五筆是指平、留、圓、重、變五字筆法,七墨是指濃墨、淡墨、破墨、潑墨、焦墨、積墨、宿墨七種墨法。所作山水元氣淋漓,墨華飛動,渾厚華滋,意境深邃。亦作花鳥草蟲,畫筆奇倔有致。對畫論、畫史亦有深刻研究,著有《黃山畫家源流考》《中國畫學史大綱》等,傳世作品極多。第三位是汪孔祁,擅長青綠山水,師法宋元,受弘仁、查士標影響很大,傳世作品有《黃海臥游集》冊、《楓谷支筇圖》《青綠山水》等。
“新安畫派”形成的同時,在安徽宣城還出現了一個“黃山畫派”,因長期深入黃山觀察寫生,主要描繪黃山風景而得名?;罩菪輰幦舜鞅拘⒁蜃鳟嫸鄬扅S山,有人將他歸入黃山派。但黃山派的主干,是宣城梅氏一家,其開創者為梅清。梅清于清初四次會試,均未登第,值家道中落,遂寄情詩畫以自娛,屢次登臨黃山,觀煙云變幻,銀濤起伏,印心手隨,景象奇偉。畫作筆法松秀,墨色蒼渾。傳世作品有《黃山十九景圖》冊、《黃山圖》冊、《黃山煉丹臺圖》、《西海千峰圖》等。梅清的從孫梅翀與梅清年紀相若,常一同到黃山寫生,用筆得宋元遺意,傳世作品有《幽林探勝圖》《泛舟響潭圖》等。梅氏后人善山水者,尚有梅蔚等。此外,出生于廣西全州的著名畫家石濤(原名朱若極,明靖江王后裔,出家后釋名原濟,號石濤),因流寓宣城十年,與戴本孝、梅清、梅庚等交往,相互影響,也成為黃山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石濤重視寫生,提倡“搜盡奇峰打草稿”,反對拘泥仿古,所畫山水,筆墨雄健縱姿,淋漓灑脫,奇險中兼饒秀潤。石濤在藝術上極富創造性,不論畫黃山云煙、南國水鄉、江村風雨,或畫峭壁長松、柳岸清秋、枯樹寒鴉,都有自己的獨特構思和風趣。傳世作品較多,有《黃山八勝圖冊》《廬山游覽圖》《余姚看山圖》《細雨虬松圖》《淮揚潔秋圖》等,都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
有的學者認為,清代文人畫可粗分為三個流派:一是以“四王”為代表的畫派,屬于保守的藝術思潮;二是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畫派,屬于激進的藝術思潮;三就是新安畫派,既不保守,又不激進,是文人畫的正統繼承者?;罩莶粌H出現了藝術風格適中醇正的新安畫派,對激進藝術思想的形成,也發揮了一定作用?!皳P州八怪”之中,就有兩位的籍貫屬于徽州,這就是歙縣人羅聘和休寧人汪士慎,還有人把安徽懷寧人李勉也列入“八怪”中。汪士慎擅長畫花卉,他酷嗜梅、茶,“啜茶日日寫梅花”,所畫梅花萬蕊,以繁枝見勝,筆墨疏落清勁,氣清而神腴,墨淡而趣足,極具秀潤恬靜之致,傳世作品有《三清圖》《春風香國圖》《墨松圖》《梅花通景屏》《蘭竹圖》《梅花圖》《空里疏花圖》等。羅聘善畫人物,尤其擅長畫鬼,所作佛像亦奇而不詭。他畫山水、花卉、蔬果、梅、竹造詣也很深,筆調奇特,風格自創。傳世作品有《丁敬像》《三色梅圖》《秋蘭文石圖》《鬼趣圖》《金農午睡圖》等。羅聘之妻方婉貞,子羅允紹、羅允纘,亦都善畫梅,有“羅家梅派”之稱。
在以徽州為基地的新安畫派和以宣城為基地的黃山畫派之外,安徽其他地區也活躍著一些較有藝術功力的畫家。如在蕭縣,“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曾到此設置茶肆,獻藝賣畫,傳授技藝,一時吳柳庵、張太平、路蔭南、劉云巢、袁汝霖、薛鐸等人皆隨習畫,后又有侯子安、王培安、歐陽小南、孫云江、釋寶池等人繼之,形成“龍城畫派”,至今藝脈不絕,習畫者眾,蕭縣至今有“國畫之鄉”之譽。在桐城,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方以智亦善畫,山水得元人法,淡煙輕嵐,禿筆點染,不計形似而有生趣,傳世作品有《高臺松柏圖》《樹下騎驢圖》《枯木塞巖圖》《四妙圖冊》等。方以智族人方享成亦擅長山水畫,沉雄古雅,富有韻味,花鳥亦意態如生。清中葉張若霖擅長山水、花鳥、蟲魚,以書畫供奉內廷,傳世作品有《仿王冕疏影寒香圖》《蓮塘浴鴨圖》《梅水仙圖》等,所作折枝荷花,賦色濃秾清艷,而寫葉純以墨染,很有獨創性。其后張敔工山水花鳥,隨意揮灑,筆墨縱逸,尤善寫真,傳世作品有《花卉冊》《墨蕉圖》等。張敔從子張迺耆得張敔家傳,喜用水墨作山水,運筆蒼健,傳世作品有《梨花白燕圖》《八百長春扇》《八百有零圖》等。姚元之所作人物、花卉、果品皆自成風格,于不經意處頗見生趣,傳世作品有《為石齋寫花卉》《設色多子圖》等。在蕪湖,明末清初出了一位著名畫家蕭云從。他善畫山水,體備眾法,筆意清疏韻秀,饒有逸致,也有工雅絕倫之作。所作人物畫,亦很工致。傳世作品有《西臺慟哭圖》《仙臺樓閣》《秋山行旅圖》《梅花圖冊》《云臺疏樹圖》《設色山水圖》《江山覽勝圖》《太平山水圖》等。因蕪湖、當涂、繁昌一帶舊有姑熟之稱,故人們將蕭云從開創的畫派稱為“姑熟派”。蕭云從之弟云倩,子一旸、一箕、一薦,以及一蕓、如龍等,均善畫,是此派的藝術繼承者。后蕭云從畫本東流,還促進了日本南畫的勃興。原籍江蘇溧水,長期寄居蕪湖的湯鵬,本以鍛鐵為業,因經常觀看蕭云從等作畫,產生靈感,創造出獨特的鐵畫。湯鵬遺留下來的作品有山水、人物、草蟲、花卉,他運用硬鐵如柔毫,畫面隨意曲伸,形狀各盡其妙,極受后人推崇。湯鵬之后,鐵畫在蕪湖代代相傳,成為蜚聲遐邇的工藝品。在巢縣,清代有畫家姜漁。姜漁僑居蘇州,曾向桐城人張敔學畫,在藝術上師法陳淳、徐渭,工花卉、翎毛,尤善畫鶴,設色妍麗,布墨老到,間亦作仕女、山水。在懷寧,清末有畫家姜筠,所作山水蒼潤古秀,間作花卉,亦有韻致,傳世作品有《良馬名駒圖》《設色山水圖》《絕壁孤亭圖》等。 同邑蕭師事姜筠,山水畫與其相似,后學石濤、梅清等,風格一變,蒼勁渾厚。傳世作品有《山水橫幅》等。
中國素有書畫同源之說,安徽歷史上的許多畫家,也是很有造詣的書法家,不少文人學士也擅長此道。有些人的書法,已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隋代丁道護是譙國(今亳縣)人,擅長真書。隋代書法“上承六代,下啟三唐”,在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碑帖合流,是隋代書法嬗變的重要體現。丁道護的《啟法興國寺碑》正是這一嬗變過程中的代表性作品,碑刻文字已洗盡六朝板刻方拙的習尚,渾樸和美,對初唐真書頗有影響。南宋張即之是歷陽(今和縣)人,以書聞名天下,金人尤寶其翰墨。其書法參歐陽詢、米芾筆意,而匠心自運,挺峻峭麗,明代豐坊《書訣》稱其書學米芾,而變以奇勁,有春花秋水之勢。喜作大字,時露飛白,個性鮮明。傳世墨跡有《報本庵記》《書杜詩卷》等。清代休寧人汪由敦的書法,乾隆皇帝特命摹勒上石,題名《時晴齋法帖》。亳縣人梁“以工李北海名于世”,并取王羲之、董其昌之長,其書法結體謹嚴,富有神韻,與錢塘(今杭州)梁同興、會稽(今紹興)梁國治有“三梁”之稱,又與梁同書并稱“南北梁”,現有少數碑帖殘存。懷寧人鄧一枝工四體書,尤長篆籀。其子鄧石如幼學隸書,后北游壽州(今壽縣),梁見其隸書,非常賞識,推薦他與南京人梅镠相識,梅家珍藏著大量秦漢以來的金石善本,鄧石如得以盡情揣摩,苦學八年,遂自成一派,正、草、隸、篆諸體無不精妙。其篆書渾樸莊嚴,蒼勁有力。涇縣人包世臣以書名重于江南,人稱“包派”,其書法用筆逆入平出,以側取勢,肆力北碑,對清代中后期的書風變革有很大影響。近現代書法家潘伯鷹是安慶人,書法涉獵面廣,尤得力于王羲之、褚遂良、趙孟覜,用筆剛毅凝重,妙在拙巧互用。
上一篇:兩湖文化·獨具特色的衣食住行與風俗信仰
下一篇:兩湖文化·豐富的文物考古發現與兩湖文化的總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