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難抵精銳敵兵
15世紀是莫斯科公國東征西討,以建立統一的俄羅斯國家的時期。當時,與莫斯科公國相對抗的是諾夫哥羅德。為抵抗莫斯科的攻擊,諾夫哥羅德同立陶宛公爵兼波蘭國建立了依附關系,更激起莫斯科公國的敵視。1471年,莫斯科大公組織了對諾夫哥羅德的證討。諾夫哥羅德在匆忙之中組成了未經訓練的龐大軍隊。雖有數量優勢,但無法同莫斯科公國訓練有素的軍隊相比較,終于在強兵之下被打敗,諾夫哥羅德也被并入莫斯科公國。
1471年夏,莫斯科公國組成一支10000人的部隊在督軍霍爾姆斯基公爵的指揮下向諾夫哥羅德進軍。莫斯科還爭取了西部的普斯科夫人與其結成同盟,共同進攻諾夫哥羅德。在強大攻勢面前,諾夫哥羅德被迫倉促交戰,兵力不足,就把大量毫無軍事素養的工商業區居民組召入伍,形成一支據說有30000人的龐大隊伍。諾夫哥羅德的軍事指揮官博列茨基針對兩面受敵的情況,決定先選擇比較薄弱的普斯科夫人作為第一打擊目標,在普斯科夫人與莫斯科公國的部隊會合之前將其擊潰,這即可以保障自己后方的安全,削弱敵人的打擊力量,又可以為自己鼓舞士氣。但是,莫斯科部隊行動的速度意外地超出了諾夫哥羅德人的設想。1471年7月14日,諾夫哥羅德前去與普斯科夫人決戰的部隊在舍隆河左岸河口至索利奇城之間,意外地遇到了前去與普斯科夫人會合的莫斯科部隊先頭團。莫斯科先頭團只有5000人,諾夫哥羅德在兵力上占明顯優勢。但諾夫哥羅德部隊是臨時湊集的烏合之眾,既無軍事素養,組織性又差,而且大多數人有厭戰情緒。因此,戰斗一打響,人數眾多的諾夫哥羅德部隊就抵擋不住莫斯科部隊的勇猛沖擊,紛紛潰逃。結果諾夫哥羅德方面12000人被打死,2000多人被俘,少數人逃進森林得以生還。
諾夫哥羅德在舍隆河會戰中的失敗說明,兵不在多而在精。只靠數量上的優勢是不能戰勝敵人的。必須有一支經過嚴格訓練,有戰斗力,勇于在戰斗中獻身的軍隊,才能在戰場上無往而不勝。
上一篇:烏臺詩案
下一篇:亡羊補牢猶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