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文化·舊石器時代的山西文化·丁村文化與許家窯文化
在山西舊石器中期文化遺址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丁村遺址和許家窯遺址,都進行過大規模的發掘和較系統的研究;此外,全省各地還分布著許多零星的文化遺址,其中,汾河流域各遺址與丁村文化有一定的相似關系。
(1) 丁村文化
丁村文化遺址位于臨汾盆地南端襄汾縣丁村附近的汾河兩岸,距今約二十萬年。丁村文化繼承發展了西侯度文化和匼河文化,并把山西地區的舊石器文化由南向北大大擴展了。丁村文化有以下顯著特色:其一,它是迄今在山西地區首次發現人類化石的古文化遺址,所以又以“丁村人文化”聞名于世。丁村人與北京猿人有繼承關系,但更為進化,已經脫離了猿人階段,進入了古人階段,是界于北京猿人與現代人之間的人類,屬于人類學上的“早期智人”,較接近于現代人的蒙古種人。其二,丁村文化發揚光大了西侯度文化、匼河文化以石片石器為主的粗大石器傳統。如刮削器、砍斫器、三棱大尖狀器等,其打制方法和器形都近似于西侯度和匼河文化,但技術更加嫻熟,產品更加精致。其中,三棱大尖狀器是丁村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叫做“丁村尖狀器”,它代表了粗大石器的主要特征,是屬于從西侯度文化、匼河文化到丁村文化一脈相承發展下來的華北舊石器文化的“大石器傳統”,故考古學家命名為“匼河——丁村系”。其三,丁村文化還具有分布更加密集、范圍更加廣闊、年代跨度相當大的特點。首先,它本身便是一個以丁村為中心南北長達十一公里的舊石器文化遺址群,已發掘出二十三處文物地點。其中,屬于舊石器中期的共計十六處之多,是它的主體,所以,通常把它看作是舊石器中期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址;但也有六處屬于舊石器早期,一處屬于晚期,可見其年代跨度相當大。此外,在汾河上、中、下游廣大地區,如靜樂縣、太原市古交、交城縣、霍州市、曲沃縣、侯馬市等地,也都發現了與丁村文化性質相似、可以納入丁村文化體系的大量舊石器地點。其四,丁村遺址中屬于舊石器晚期的那一處遺址,不但發現了如三棱大尖狀器等典型的粗大石器,而且還發現各種制作精致的細小石器。這類細小石器,對我國華北舊石器文化形成“小石器傳統”產生了深遠影響,是后來在沁水下川地區出現典型細石器文化的直接先導。以上說明,丁村文化無論是在山西地區的舊石器文化由南向北推移中,或者是由粗大石器向細小石器過渡中,都處于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因此,裴文中教授說:象丁村文化內涵如此豐富,特征如此明顯,區域色彩如此濃厚,“無論在中國和歐洲從前都沒有發現過類似的文化。它是在中國黃河中下游、汾河沿岸生活的一種人類所特有的文化。”(《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
當時的氣侯比今天溫暖,自然環境比較適宜。臨汾、侯馬一帶有大的湖泊,又有水勢很大很深的汾河,丁村人就在汾河河邊和湖濱生活著。這里的河湖沼澤中有茂密的水草,養育著河貍、青魚、水牛等水生動物;山林地帶為莽莽叢林,有大象、野豬、野牛以及狼、狐、熊等森林動物出沒;丘陵及平原上覆蓋著草本植物,有野馬、野驢、斑鹿等草原動物自由馳騁。丁村人處在這樣宜人的自然環境中,一方面發揚光大西侯度人、匼河人的粗大石器傳統,過著以采集為主的生活。如著名的“丁村大尖狀器”和鶴嘴形尖狀器,都是挖掘植物塊根的得手工具,加工相當細致,代表著采集業的進步。另一方面,狩獵生活也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如他們打制了為數較多的石球,用作捕獵動物的投擲武器;尤其是他們打制的各類器形多樣、加工精致的細小石器,如細石葉、琢背石葉、圓底刮削器、錐鉆等等,更適用于剔剝切割獸骨肌筋,表明狩獵技術有了進一步提高。這對于后來山西地區特別是晉北地區出現高度發展的原始狩獵業,產生了強大的輻射作用。
(2) 許家窯文化
許家窯文化遺址位于大同盆地東北桑干河流域的陽高縣許家窯村一帶,距今約有十萬年,是山西地區又一處有代表性的舊石器中期文化遺址。相對于山西南部的舊石器文化,許家窯文化又展現出新的面貌:其一,它是迄今在山西地區發現人類化石最多的一處古文化遺址。如丁村遺址中僅發現人類牙齒化石三枚,且同屬一個個體,而在許家窯除牙齒化石外,還有上下頜骨、頂骨、枕骨、顳骨化石共二十件,代表著十多個不同個體,這就是著名的“許家窯人”。許家窯人的特征,有些與北京猿人相似,又有些接近現代人,從他們的多數體質特征看,也已經進入了古人或早期智人階段,因而也是屬于向現代人過渡的人類。其二,許家窯文化是以細小石器而聞名于世的,不僅品種繁多,而且加工精致。其中,刮削器占絕大多數,有直刃、凹刃、凸刃、兩刃、多刃、龜背形、短身園頭等多種類型,可見是根據不同的用途制作而成的;尖狀器也有齒狀、橢圓形、鼻形、啄形等等,形體都非常細小,最小的僅重一克,最大的也只有十三克;此外還有斜邊形和屋脊形的小雕刻器。這和西侯度、匼河、丁村文化的粗大石器傳統各異其趣,是屬于華北舊石器文化兩大傳統之一的“小石器傳統”;這一傳統起始于舊石器早期北京周口店第一地點,定型于舊石器晚期的山西峙峪文化,故考古學家稱它為“北京周口店第一地點——峙峪系”,又叫“北京人文化——峙峪文化”。可見,許家窯文化是北京人文化和峙峪文化之間的過渡橋梁。其三,許家窯人制作的石球作用非同一般。已發現一千余件,其數量之多,國內外實屬罕見。最大的超過一千五百克,最小的不足一百克,用途各不相同。大型石球如同匼河、丁村的那樣,主要作為捕獵動物的投擲武器;中小型的則可以做成上面講的那種“飛石索”,用來遠距離捕獲獵物。可見石球是許家窯人的重要狩獵工具。其四,許家窯文化的分布范圍也比較廣泛。如桑干河上游的朔州市石圪塔峰村和寧武縣楊莊等一帶地區,也都發現有近似于許家窯文化的石器制品,因而被納入許家窯文化體系。
從許家窯人制造的大量細小石器工具看,狩獵是他們主要的謀生手段。如為數眾多、大小不等的石球,主要用于捕獵善于奔跑的野馬、野驢、鹿、羊等草原動物,中小型石球還可以充分發揮“飛石索”的捕獵功能。同時,被捕獲的獵物日益增多,要求人們必須不斷改進宰殺動物的剔剝切割工具,于是,他們制造出大量的用途各不相同的細小石器。這說明,到了許家窯人時代,狩獵技術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對于后來山西地區原始狩獵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先導作用。
上一篇:巴蜀文化
下一篇:中州文化·帝都與帝陵·七朝古都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