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治活動道德評價的類型和手段
了解政治活動道德評價的類型和手段,可以更好地認識政治活動道德評價的整個過程,有助于人們熟練掌握對政治活動進行道德評價的各種技巧和方法。
(一)政治活動道德評價的類型
根據政治活動道德評價的主體進行劃分,政治活動道德評價可以區分為社會道德評價和自我道德評價兩種類型。前者的評價主體是政治活動主體之外的其他個人或社會組織、團體。后者的評價主體是政治活動者本身。
政治活動的社會道德評價,是指社會、集體或他人對政治主體的道德行為進行善惡判斷和表明傾向性態度。在這種評價過程中,評價主體和行為主體處于不同的兩極,具有不同的意義。也就是說,行為主體是被評價的客體,而評價主體則作為“旁觀者”來確定行為的善惡價值,并表示對這一行為的傾向性態度。
政治活動的自我道德評價,是指政治主體依據自身的價值標準和情感取向,對自身政治行為所做的道德反省和判斷。同社會的(他人的或對他人的)道德評價不同,在這種評價過程中,行為當事人既是行為主體,又是評價主體,或者說,既是評價主體,又是被評價的對象。這種道德評價是直接為評價者本人認識自我和調節自我的道德行為服務的。政治活動的自我道德評價與政治活動的社會道德評價相比,在認知、情感、意志等道德能力方面有更高的要求。通常,對他人評價相對容易,自我評價相對較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們對他人評價和自我評價的標準存在差異,人們往往會傾向于對自我利益的維護。
政治活動的社會道德評價和政治活動的自我道德評價雖然是兩種不同類型的道德評價,但在實際政治生活中兩者往往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政治活動的自我道德評價和政治活動的社會道德評價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加強政治道德建設,提高政治道德水平,就必須不斷提高從政者的道德良知水平和自我評價能力,而這又需要全社會用正確的政治價值觀和強大的社會評價力量來引導大眾。道德是自律與他律的統一,政治活動的社會道德評價和政治活動的自我道德評價在功能上來說各有側重,社會道德評價側重外在約束,自我道德評價側重內在約束,在政治生活中起著相互補充的作用。政治道德主體自己立法,在認同道德他律性的基礎上,通過對認同的進一步發展,主動給自己制定具體的行為準則。如果僅用外在他律性定義道德,就完全背離了道德的初衷,道德作為一種實踐精神,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它不是被動地展現世界,而是從人的發展需要和特定的價值出發,能動地把握世界,因而道德往往用理想的語言為人們提供更合理的社會藍圖,引導人們實現社會的政治價值追求。
(二)政治活動道德評價的手段
政治活動道德評價主要借助于政治輿論、政治傳統和政治信念三種手段或方式發生作用。
政治輿論是社會輿論的重要內容,從古至今的輿論主要都是圍繞著政治事件展開的。政治輿論一般是指社會政治生活中公眾對某一政治事態所持的意見和看法。社會輿論往往反映一定階級、階層、社會集團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其精神內核是群體共識,其現象外觀是議論形態。社會輿論往往以擁護或反對、贊揚或譴責的方式對某一公共問題做公開的評價。通過社會輿論,可以形成多數人的意見。社會輿論形成的因素有:(1)存在某個涉及人們共同利益的問題或事件;(2)有許多個人對這個問題或事件發表意見;(3)在這些意見中,必有一種具有共同傾向性的意見;(4)這種共同的意見會直接地或間接地對社會產生影響。它主要包括口頭議論和媒體傳播兩方面。口頭議論是指評價人從一定的政治價值觀念出發,對被評價的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進行評論、指責、貶斥或肯定,并通過人們彼此相傳的形式,對被評價的活動施加影響。媒體傳播評價,即通過大眾媒體對政治人物或政治事件進行道德評價,并對被評價者施加影響,從而在更大范圍內或在全社會起到抑惡揚善的作用。政治輿論具有特殊作用,其權威性就在于它代表的是廣大群眾的某種意志、情感和價值取向,并能給人以榮辱感,迫使人們在行為選擇時,必須考慮社會輿論對自己的評價。隨著傳播工具的現代化,特別是網絡媒體興起后,社會輿論的影響和作用在政治道德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
政治傳統是指從長期以來形成的政治習慣力量和行為方式,它對政治活動有著無形的控制作用,主要包括政治慣例和政治習俗。政治傳統的形成原因十分復雜,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傳統本身是人們關于政治道德認知的共識體現,只有認為是符合政治道德要求的傳統才能夠延續下來。“習俗作為一種自發社會秩序,一旦生成,它就能作為人們社會活動與事務中的一種常規性固化習俗本身所覆蓋的團體、社群或社會中成員的現象型行為,從而它本身也就作為一種事態、一種情形像一種社會規則那樣對成員的各自行為有一種自我強制性的規約。”當從政者不遵守政治傳統,就會被這個社會的其他人視為背離“道統”,而失去道義力量的支持。政治慣例和政治習俗在法律形成之前的社會,有著與法律一樣的強制力,即使是在法律形成以后的社會,政治慣例和政治習俗同樣有著重要的影響力。在世界上很多地區,特別是宗教勢力強大的地區或者社會化程度較低的落后山區,法律還不如政治慣例和政治習俗的約束力強。當然,政治傳統有兩重性,存在著新與舊、進步與落后、積極與消極相對立的政治慣例和政治習俗。對于歷史形成的政治慣例和政治習俗要進行具體分析,區分出精華和糟粕,以摒棄其糟粕,而吸取其精華,從而更好地為政治道德建設服務。
政治信念主要是指政治道德信念。在政治活動的道德評價中,政治信念常常是借助于良心來發揮作用的。政治信念作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是推動人們對政治活動道德評價的最直接的內在動力。政治信念作為深入人心的政治價值理想和政治道德準則,也是政治活動道德評價中的直接標準。由于政治信念包含從政者情感和意志等因素,可以作為一種內在的強制力,迫使從政者接受道德判斷,以及相應的贊許或譴責。政治信念也是使道德評價成果成為從政者內在的穩定因素的形式。從這一意義上說,政治活動道德評價的成果,只有成為從政者的內心信念以及日常行為習慣,才能實現政治活動道德評價的最終目的。
上一篇:政治活動道德評價的標準和依據
下一篇:政治監督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