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任務沒有全部完成
孫中山(1866—1925)原名孫文,字德明,號逸仙,曾化名中山樵,故以中山名世。廣東香山(今中山縣)人。1892年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后,行醫澳門、廣州。1894年孫中山上書李鴻章遭拒絕,始志反清。1894年10月,孫中山在檀香山聯合了一些關心祖國命運的華僑,成產了興中會,孫中山親自起草了《興中會章程》,在章程中痛陳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蠶食鯨奪、瓜分所造成的嚴重的民族危機;揭露清政府喪權辱國、荼毒蒼生的罪惡。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作為興中會的綱領,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向中國人民提出的推翻清朝專制政權,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目標。興中會成立的次年,孫中山在香港設總會,策劃在廣州起義。但因起義計劃暴露,起義未發動就被清政府鎮壓了。孫中山逃亡國外,繼續宣傳革命。
1905年,在東京孫中山以興中會、華興會為基礎,聯合其他革命團體組成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為總理。同盟會的綱領明確規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并在《民報》解釋三民主義學說,在孫中山的領導下,革命派同改良派展開了論戰,革命理論在人民群眾中廣泛傳播。爾后,同盟會在全國相繼多次組織了反清起義。同盟會領導的一系列武裝起義,在中華大地上掀起了風起云涌的人民群從自發的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清王朝這座朽爛的大殿在革命風暴襲擊下東倒西歪,搖搖欲墜。
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黨人領導湖北新軍在武昌發動了武裝起義,接著漢陽、漢口新軍中的革命士兵也先后起義,到12日武漢三鎮完全被革命黨人控制,不久即成立了湖北軍政府,宣布脫離清政府而獨立。武昌起義后,全國各地響應,到11月下旬,清政府所轄的24個省區已有14個省脫離了清政府而獨立,這次革命以武昌起義為標志,因1911年為干支紀年的辛亥年,所以這次革命稱為辛亥革命。
各省獨立后,建立一個統一的中央政府的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12月,革命軍攻克南京后,各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會議商定成立臨時政府問題。12月25日,孫中山自國外回到上海,孫中山長期的革命實踐使他成為全國公認的革命領袖,他回國受到熱烈歡迎。各省代表會議于12月29日進行選舉,孫中山被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辛亥革命爆發后,帝國主義極力推舉袁世凱,要清政府把軍政大權交給他,以便鎮壓革命。1911年11月1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凱為辦閣總理大臣,向袁交出了軍政大權。袁世凱掌握軍隊大權后,一方面以革命嚇唬清廷;另一方面以武力威脅南方的革命黨人,妄圖以此竊取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建立袁氏天下。帝國主義各國一方面大力支持袁世凱,一方面直接出面,調兵遣將隨時準備武裝干涉,并在政治、經濟上給南京政府以壓力,在中外反動勢的壓力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表現了更加嚴重的妥協。1912年1月22日,孫中山聲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同共和,自己立即辭職,可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正式宣布退位。2月14日,孫中山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次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非常遺憾地被袁世凱竊奪了,南京臨時政府結束了它的三個月的短暫生命。
辛亥革命既是一場勝利的革命,又是一次失敗的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并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從這個義意上說,辛亥革命勝利了,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又被袁世凱篡奪了,最終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國家沒有獲得獨立、富強,人民沒有得到民主自由,在這個意義上辛亥革命失敗了,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沒有一個統一的強大的武裝力量,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對陰謀家、野心家袁世凱抱有能實行共和人的幻想,這一切導致了辛亥革命的失敗。
上一篇:賢妻良母的培養
下一篇:辛棄疾空負吞海志,苦無回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