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了什么
象征主義,是歐美現代主義文學中的一個流派,最初產生于十九世紀后斯的法國,是作為自然主義運動的對立面而興起的。作為一種文學思潮,它所開創的象征主義手法產生了很大影響,在匡正歐美當時卑微、淺陋、直露的詩風,提倡詩歌凝煉、含蓄、集中、富有韻味和質感等方面,象征主義是有貢獻的。但是,象征主義發展到后期,開始走向極端、走向朦朧、隱晦和神秘。讀其作品如猜謎語一般,讀者不禁要問:象征了什么?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象征主義開始衰微。其理論基礎和發展方向決定了其藝術生命的短暫。象征主義是以直覺主義、唯心主義為理論基礎的。主張表現自我的“內心夢幻”,而不是再現現實。認為只有憑“直覺”,即一些非性性的內心體驗,才能認識真理、才能欣賞并創造美。因此極力捕捉個人瞬間的感覺和幻覺。在表現手法上,象征主義強調“暗示”和“象征”,形成朦朧的謎語式的藝術風格。如龐德一首有名的短詩:
人群里這些面孔的幽靈;
濕淋淋黑枝上片片殘英。
“面孔的幽靈”象征著“枝上殘英”,還是“枝上殘英”象征著“面孔的幽靈”?或許,詩人只想把他的一種人生感受感染給讀者,并不關心你到底懂不懂具體象征著什么。象征派詩人很多是苦吟詩人,刻意追求藝術上的完美,常常走進唯美主義和形式主義的死胡同。
象征主義的先驅詩人波德萊爾認為,世界是殘酷的,詩歌在于發泄人生苦惱。他說,“憂郁”是“美的最燦爛出色的伴侶。”這種獨特的審美標準,后來一直為象征主義所堅持。馬拉美認為,詩人的處境“正是一個為自己鑿墓穴的孤獨者處境”。他們寫的詩充滿了沮喪、失意、愁思、悲觀,雖然也多少表現出對黑暗現實的憤懣不平,但常常伴之以對整個世界的絕望。
象征主義崇尚直覺、反對理性,必然走向神秘主義。波德萊爾說:“純藝術是什么?它就是創造出一種暗示的魔術。”在他看來,神秘構成象征,象征為了神秘。為此,詩歌必須朦朧、暖昧、渾沌、迷離。于是,他們有意把寫出來的東西首尾切斷,以便讓人摸不著頭腦。馬拉美還公開為晦澀辯解,宣稱:“詩應當永遠是個謎,這就是文學的目的所在。”然而他們寫許多詩是永遠沒有謎底的,只能叫人佶屈聱牙,如墮五里云霧。列夫·托爾斯泰稱之為“顛倒的藝術”;高爾基更加尖銳地指出,他們是在故弄玄虛,“連創作者本人也都是不怎么了解的。”
我們必須看到,“象征主義”在西方文學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巨大功績。但是,它逃避現實、追求神秘,其文藝思想是片面的,其缺撼是明顯的。
上一篇:謝菲爾德足球慘案
下一篇:象征詩派的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