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高看知識分子
南懷瑾先生說:知識分子批評都很刻骨,但本身最了不起的也只能做到清高。嚴格來說普通一般的清高,也不過只是自私心的發展,不能做到“見危授命”,不能做到“見義勇為”。所以古人的詩說:“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也是從人生經驗中體會得來,的確大半是如此。屠狗輩就是古時殺豬殺狗的貧賤從業者,他們有時候很有俠義精神。歷史上的荊軻、高漸離這些人都是屠狗輩。雖說是沒有知識的人,但有時候這些人講義氣,講了一句話,真有去做了;而知識越高的人,批評是批評,高調很會唱,真有困難時去找他,不行。
在中國,知識分子歷來是受重視的。為什么呢?按照傳統的說法,知識分子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良知,又掌握著人類最先進知識,所以,歷來受到尊重,這當然與中國是文明古國有關系。尤其傳統社會,知識分子更是受尊重的階層。因為那時,讀書是入仕,是提高社會層次和地位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徑,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讀書,人生是無望,沒有前途的。
所以,幾千年的讀書人,能夠耐得住寒窗之苦,為的是一朝能得“跳龍門”,金榜題名,步入達官顯貴之列,顯身揚名,光宗耀祖,此乃人生最大幸事。當然,也有不少讀書人,如“范進中舉”一樣,一生執著地要考取功名,以致心理變態,樂極生悲,可見傳統知識分子的人生的窮通榮辱,對于讀書和考取功名,寄予了多大的厚望。
直到今天,雖然經濟至上了,甚至物欲橫流,人們對于文化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熱情。人生成功的路也有了更多的選擇和可能,但對于讀書入仕,對于知識分子,總有一份揮之不去的情結。別看社會上有錢的大款們風頭日進,很多人對于“君子固窮”的知識分子的窮酸也表示不屑,但對于專家和學者們,還是心懷了比大款們更多的尊重和敬意的。從現實的角度,可能他靠向大款,因為有錢畢竟可以過得更舒服;而從精神層面,他可能更愿意向知識分子靠攏,因為有知識,精神上的富有畢竟才是真正的富有。
那么,知識分子憑什么就受尊重呢?僅僅因為掌握著知識嗎?當然不是,主要還是其品格和精神。傳統社會中,知識分子必須以“君子”自居的,也以此要求自己。古人以“玉”來比喻君子的品格,又以梅、蘭、竹、菊、荷花、松、柏等比喻君子,為什么呢?主要是因為其純潔無瑕,堅貞而淡泊,而且耐得住風霜和寂寞,保持自己的本性不改,在紛擾競爭的俗世,堅持自己的操守和原則,有一份“出淤泥而不染”的獨立自由的精神和氣質,這是大多數人們所向往的但難以做到的,所以他們受到人們的佩服和尊重。雖然那種“窮酸”和“硬骨頭”的固執讓許多想改變他們的人憤憤無奈,但畢竟是拿他們沒辦法的,在內心里也不能不對他們表示佩服。
孔子所謂“富而不仁,于我如浮云”,孟子所謂“舍生取義”,又說“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精神,在傳統知識分子身上,表現得很明顯。所以,屈原被放逐而保持如“芷蘭”般的操守,不屈投江自滅,陶淵明不為“五斗米而折腰”,近代王國維殉身于學問思想,等等,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和氣質一脈相承。也正是他們,無論窮通,都保持著那份對修身和對家國的情懷,所以成為社會的良知,成為精神的貴族,所以,對他們表示出尊重和高待,也是中國歷來的傳統。上自君王,下至百姓,無不對他們尊敬有加。所謂“用師者王”,古代的帝王將相,身邊都有一個“老師”或“軍師”的,這就是對知識分子知識和智慧的尊重和運用。
但是,知識分子當然也有自身難以突破的局限。不要說這一群人中,有不少是濫竽充數的所謂知識分子。就單說那些真正的知識分子,也難免有讓人不滿的表現。首先,是知識分子的軟弱性,就是一個大毛病。喜歡紙上談兵,不重視實踐,甚至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理論一大套,實事做不來。他有知識和思想,但行動力和執行力差,理想化但現實性不足。所以,知識分子的思想,既要有理論的指導性,也該有現實的操作性。這樣才能產生出現實的力量。
雖說傳統的知識分子有“舍生取義”的精神品質,但是現實中,有很多所謂的知識分子,因為軟弱,在面對問題時就開始違心了,有時立場不堅,有時會騎墻,失去仗義,以明哲保身為上。沒有文化的人,有時可能保持著更天然的淳樸、善良和仁義。比如,社會底層,甚至是黑暗勢力中,也存在著俠義精神,但知識分子中,這些可貴的精神卻早已被知識和文明的虛偽所掩蓋。
知識和智慧同樣是把雙刃劍,利用好了,才能起好作用。知識分子如果使起壞來,可能危害更大。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知識分子好為人師,動輒以布道者和說教者自居,喜歡品評是非,對人評頭論足,不注意考慮別人的角度、感受和立場,而自己卻可能言行不一,卻不加反省。現在社會上很多所謂的“專家”,有時突然站出來說話,對人品評是非對錯,甚至有的爆出粗言污語,完全不注意自己知識分子的文明形象,很難說他的目的是純粹的。又比如電視上盛行的很多專家講堂,講歷史,講養生等,告訴人們怎么怎么樣,實在難說結論的科學性。甚至有的起了誤導,或者引起更大的是非,所以,此類專家就很難讓人尊重了,難怪時下有人稱專家為“磚家”了。不珍惜自己的羽毛,如明星一樣,迷上走穴,出名賺錢,唾液滿天飛地四處演講,在家里坐不住,一有人請就覺得社會需要自己了。而自己的學問是否到家了呢?只有他自己知道。
第三,知識分子之間不大和睦,經常是互相咬耳朵,打口水仗。按說知識越高,覺悟越高,寬容越多,但是知識分子間,卻互相不服、不齒。不服什么呢?主要是學問和思想;不齒什么呢?主要是指責對方的人品修養上不去,言下之意是自己的人品學問高。因為知識分子最大的貪欲就是“名”,名聲對他們來說是衣裳,當然要美化了。大概詆毀另一個人的名聲,可能就會加大宣傳自己的令名。加之知識分子多是些心思縝密的人,對別人可能心胸修養寬容能上去,唯獨對于同類不能相容,這真是個有趣的現象。所以,代代知識分子難免“文人相輕”的毛病。因此,我們看到,越是知識分子成堆的地方,就越是有著不大光明的鉤心斗角,甚至是陰謀詭計,并不見得有那么和諧和團結。
第四,知識分子也容易牢騷滿腹,他得遇時,當然詩情大發,但要懷才不遇時,就要對社會人心生出些牢騷怨恨,如怨婦,甚至生出仇恨心理。這也反映了他們心胸狹窄,眼光短淺,修養不夠的一面。
以前的知識分子相對純粹,尚且免不了這些毛病,更何況是現在名利心超越了名節心的知識分子們呢?所以,南先生說,不必太看重知識分子。當然,這里所說的知識分子,是就其中的一個普遍現象而談的,并不包括其中那些精英人物,即堅持仁義道德,做人做事不失氣節和骨氣的知識分子。
南先生在說到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解譯時,曾經自嘲說:“今古學術知見,大概都是時代刺激的反映,社會病態的悲鳴。誰能振衰補敝,改變歷史時代而使其安和康樂?要依賴實際從事工作者的努力。我輩書生之見,游戲文章,實在無補時艱,且當解悶消愁的戲論視之可也。”由此可見,先生的自知之明和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上一篇:南懷瑾《不失赤子之心》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傳統文字的意義》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