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口會戰的失利
忻口會戰,是抗日戰爭初期華北最重要的戰役之一。
忻口是晉北通向太原的門戶,是保衛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線。1937年9月,日軍占領大同。10月,開始了以攻占太原為目標的作戰。中國軍隊為保衛太原,組織了忻口會戰。
這次戰役,雙方都投入了相當兵力,中國軍隊調集16個師,編組為3個兵團,配置于以忻口為中心兩側山地,進行防御會戰。日方板垣征四郎指揮五、六萬人,在飛機、重炮、戰車掩護下猛攻。中國守軍抵抗達20天之久,殲敵三、四萬,自身損失在10萬人以上。創華北戰場大舉殲敵之紀錄。中共軍隊115師、120師、129師有力地配合了國民黨軍作戰。日軍被中國軍隊阻擋在忻口。
在戰略上中國守軍是被動的。日軍占領石家莊后,分兵沿正太線西進,日軍連陷娘子關、陽泉、榆次、逼近太原。忻口的中國軍隊苦戰兼旬,加以晉東的態勢。遂倉惶南撤,原擬退至太原以北陣地,配合保衛太原。但在日軍追擊下,未能進入陣地,損失慘重,即渡汾河西逃。
中國軍隊在忻口戰場,短暫頂住了敵人的進攻,卻負出了幾倍于敵人的犧牲。晉東的戰事使忻口防御戰功虧一簣,未得全功。
抗日戰爭初期,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單純防御戰,必然失利,總是防不勝防,不管陣地如何堅固,總有薄弱環節被敵攻破。要戰勝敵人就要有適應新形勢的作戰方式,在廣闊的戰場上,實行運動戰,迅速進、退,集中、分散,而不能打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御工事,天險的陣地戰。
上一篇:心濤何能止于平淡——蘇軾的《和陶詩》
下一篇:懸浮于高空的文學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