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景觀·沈陽故宮建筑和它的深層文化內涵
沈陽故宮位于沈陽市舊城中心。它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兩處大型古代宮殿建筑群之一,僅次于北京故宮。它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富有滿族文化特色的皇家宮殿建筑,是歷史文化名城沈陽的象征,被稱為是“關外紫禁城”。
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清崇德元年(1636)基本建成,乾隆、嘉慶時又有增建。它是清初的皇宮,是清王朝入關前在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中心。清朝入關后,沈陽故宮又作為“留都宮殿”繼續(xù)受到皇家的特殊重視,康熙、乾隆、嘉慶、道光東巡時都曾駐蹕于此,臨時處理朝政。
沈陽故宮占地六萬多平方米,有樓、亭、殿、閣各類建筑物一百多座,五百余間。全部建筑分三大部分。東路建筑為大政殿與十王亭,建于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是當時汗王(皇帝)與八旗諸王大臣議政和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中路屬大內宮殿,以崇政殿為主體,包括大清門、鳳凰樓、清寧宮等建筑,建于清太宗天聰年間,是皇帝在宮中朝會和后妃飲食起居之處。崇政殿東西兩側,各有一組建筑,東為頤和殿、介祉宮、敬典閣,西為迪光殿、保極殿、繼思齋、崇漠閣,這些是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增建的行宮建筑。西路建筑以文溯閣為主體,包括戲臺、嘉蔭堂、仰熙齋等附屬建筑,建于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七年(1781—1782),是清帝東巡盛京時讀書看戲和收藏《四庫全書》的地方。
沈陽故宮從整體設計到局部建筑,從造型到裝飾,都充分體現(xiàn)了滿族文化特色,具有濃厚的東北地方建筑風格,是滿、漢多民族文化互相交流融合的產物。這些特點在入關前建成的東路與中路早期建筑中體現(xiàn)尤為突出。這一時期的建筑風格外觀樸實厚重,裝飾新奇熱烈,色彩絢爛,造型夸張。而建于乾隆時期的中、晚期建筑,外觀精巧整齊,裝飾典雅規(guī)矩,與北京宮苑同期宮廷建筑如出一轍。內部陳設的典籍珍玩也處處體現(xiàn)皇家的華貴典雅氣派。
沈陽故宮東路建筑以大政殿為主體。大政殿位于東路北側正中,為八角重檐亭子建筑,坐落在兩米多高的須彌座式石臺基上,周圍繞以青石雕欄。殿頂為黃琉璃瓦鑲綠剪邊,十六道五彩琉璃脊,中央為相輪火焰珠式琉璃寶頂。整體建筑為大木架結構,以內外三層粗細不同的木柱支撐,其中南面殿門前左右兩根柱上各盤一條金漆巨龍,凌空相向,造型極為生動。殿內為徹上明造,中央是圓形的云龍藻井,鱗光燦燦的金龍仿佛要在五彩祥云中破霧而出。柱頂裝飾十分奇特,在外檐柱和殿內柱頂端外側,各有一只環(huán)眼巨口、彎角長須的獸頭。殿體八面用三十二扇菱花式隔扇門分隔內外。大政殿前東西兩側,十座方亭如兩翼依次排列,自北而南,東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合稱為“十王亭”。十王亭均為方形歇山布瓦頂周圍出廊式建筑,它的實際功用是八旗在皇宮內的辦事衙門,是各個旗屬的朝堂。
大政殿與十王亭外形酷似一組大小不等的蒙古包式氈帳,這種被稱為“帳殿式”布局的建筑群在古今中外的宮殿建筑中實屬罕見,它是構成以滿族為主體的后金奴隸制政權的基礎的八旗制度在建筑形式上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這個時期的宮殿建筑格局處處突出“八”字的特點,大政殿為八角形建筑,十王亭呈八字形擺開,序列相當于后金汗王出行時汗王與八旗貝勒(旗主)安營駐扎時帳蓬的分布方位。這種出自八旗制度的建筑格局是沈陽故宮建筑滿族特色的一個重要標志。此外,大政殿建筑和裝飾還具有政治與宗教相結合的特點,融會了滿、漢、蒙、藏各民族的藝術風格,如它的須彌座和琉璃寶頂就是借鑒了佛像和佛塔的建筑形式,而柱頂裝飾則帶有濃厚的喇嘛教藝術色彩,表現(xiàn)了清初利用喇嘛教加強與蒙古諸部聯(lián)盟的政治特點。
以崇政殿和清寧宮為主的沈陽故宮中路建筑是皇宮的主體部分,其布局是按照中國古代宮殿“前朝后寢”的傳統(tǒng)規(guī)則設計的。位于宮殿前部的為外朝,以崇政殿為中心,是皇帝處理國家政務、接見外國使臣和少數(shù)民族首領,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位于宮殿后院的為內廷,以清寧宮為中心,是皇帝與后妃飲食起居的場所。沈陽故宮中路建筑沒有采取北京故宮和以往歷代中原王朝宮殿建筑那樣的廡殿、歇山、重檐黃色琉璃瓦頂?shù)暮廊A規(guī)制,而是沿用了東北地區(qū)常見的傳統(tǒng)硬山建筑樣式。崇政殿為沈陽故宮的正殿,是坐北朝南五間前后廊式硬山頂建筑,殿前后石雕欄板、望柱、抱鼓,造型紋飾樸素典雅,具有濃郁的東北地方風格。殿頂雖然沿用標志皇家宮殿建筑等級的黃色琉璃瓦鋪頂,但四周加綠色琉璃瓦剪邊,表現(xiàn)了滿族等北方少數(shù)民族喜用多彩顏色的習俗。在墀頭部位、硬山博風板和正垂脊的脊筒都采用五彩琉璃裝飾,極為絢爛壯麗,類似的琉璃裝飾風格在中原宮殿建筑中都未曾見到,是清入關前宮殿建筑的一個顯著特點。崇政殿內部采取徹上明造的形式,不設天花板,梁架和椽子都可以直接望到。椽間滿繪海水云龍,梁架全部為“和璽”彩繪,置身其中似乎仍能仰望藍天白云,眼前是一片異彩紛呈的景象。
位于故宮中路建筑后部的是以清寧宮為中心的內廷宮區(qū)。內廷宮區(qū)建筑完全沿襲滿族民間住宅的建筑風格和使用功能,而且全部建在3.8米高的磚砌臺基之上,與崇政殿所在的外朝區(qū)域相比顯得高高在上。這種“宮高殿低”的建筑格局與北京故宮外朝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坐落在巍然壯觀的漢白玉臺基之上,而內廷宮區(qū)則略起矮臺的“殿高宮低”的建筑格局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是長期生活在山區(qū)和半山區(qū)的滿族先人喜歡將住宅建于城寨較高之處這種居住習俗在宮殿建筑上的反映,是沈陽故宮建筑又一顯著的滿族特征。
鳳凰樓位于內廷宮區(qū)前端,是清寧宮的門樓。穿過鳳凰樓下層的通道即可進入清寧宮。樓高三層,為三滴水歇山式建筑,深廣各三間,高二十余米,聳立于3.8米高的臺基之上。鳳凰樓是清代盛京城內的最高建筑物,整體建筑高大美觀,自然舒朗。黃心綠剪邊的琉璃瓦裝飾三層閣檐,自上而下,逐層加寬,顯得端莊穩(wěn)重。殿內為徹上明造,椽望上有和璽彩繪,與崇政殿、大政殿風格相似。這里是清初皇帝計議軍政大事和舉行宴會的地方,東巡諸帝也多在此吟詠作賦。“鳳樓曉月”被譽為“沈陽八景”之一。
清寧宮位于內廷宮區(qū)北面正中,是皇太極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也是沈陽故宮建筑中最能體現(xiàn)滿族特色的居住習俗的建筑,從建筑形式到使用功能都直接承襲滿族民間住宅的傳統(tǒng)。面闊五間的清寧宮不是采取“一明兩暗”的均衡對稱形式,屋門不在正中一間,而是開在東邊第二間,西三間通連,砌有南、西、北三面相連的“彎子炕”。清寧宮又是皇宮內舉行家祭的地方。在清寧宮西炕上方的墻上安放祭祀祖先的神龕,民間稱為“祖宗板”或“神板”。祭祀時由薩滿(巫師)載歌載舞舉行迎神儀式,迎神儀式在供奉“神板”的正室中舉行。每年正月初一皇太極都要在清寧宮舉行家祭,這種皇家祭典一直延續(xù)到清末宣統(tǒng)帝退位。清寧宮院內東南角,有一根立在石座上的紅色木竿,頂端設有錫斗,這是滿族人家家都有的“索羅竿”。滿族民間傳說烏鴉曾經(jīng)救過努爾哈赤之命,所以每當祭天時都要在錫斗內放置米谷和碎肉,用來酬謝烏鴉的大恩。以清寧宮為中心的內廷宮區(qū),以它獨特的神韻向人們展示了汗王之家的民族特色和關東風情,不啻是一處了解清初宮廷和民間滿族生活的民俗博物館。
建于乾隆初期的中路行宮建筑是沈陽故宮的中期建筑。為了滿足皇帝駐蹕期間的日用需要,同時為了表示對清王朝發(fā)祥重地的盛京先皇舊宮的崇重,乾隆以后陸續(xù)將一批內府秘籍、古董珍玩、典籍字畫從北京運至盛京行宮收藏。行宮中一些建筑就是專門為“尊藏”這些皇家文物而修建的書閣和庫房。位于崇政殿東側的行宮東所最北面的敬典閣,就是一座專供收藏《玉牒》的二層樓閣。所謂《玉牒》就是清代皇帝所在的愛新覺羅家族的族譜。按清代制度,努爾哈赤及其兄弟的后代為宗室,束金黃色腰帶,俗稱“黃帶子”。記載宗室的族譜用黃色封面,稱作“黃檔”。努爾哈赤的父親的兄弟的后代為覺羅,束紅色腰帶,俗稱“紅帶子”。記載覺羅的族譜用紅色封面,稱作“紅檔”。玉牒記載的宗室覺羅人口是清代最高貴的姓氏。玉牒每十年纂修一次,將其間皇族人口增減情況補充進去。玉牒修成后只抄寫三份,分別珍藏于北京“皇史宬”、宗人府和禮部,每份都有滿、漢兩種文本。乾隆初年決定將禮部所存《玉牒》恭送盛京收存。乾隆十五年敬典閣建成后始將禮部所存玉牒運至入藏,此后歷代續(xù)修都要按時移送。到光緒三十四年最后一次修纂移送,敬典閣內收藏《玉牒》黃檔一百五十二包,紅檔二百三十五包,分貯在上下二層三十八頂紅漆大柜之中。
位于崇政殿西側的行宮西所最后一進院落中的是崇漠閣,閣內藏有乾隆以后由北京運抵盛京的滿漢文本《清實錄》《圣訓》和《滿文老檔》。《滿文老檔》是清朝入關前用滿文記錄的一部官修編年體史書,它保存了從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到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滿族崛起到建國這一重要歷史時期的文獻資料。乾隆時清廷組織人力對老檔重新謄錄,抄成正本兩部,每部老滿文(無圈點滿文)、新滿文(加圈點滿文)本各一份。一留北京宮內,一送盛京崇謨閣“恭貯”。這部藏在深宮的內廷秘籍直到清末民初才漸為世人所知,受到清史和滿族史學界的普遍重視。崇謨閣作為收藏《滿文老檔》的藏書樓隨之聞名遐邇。
崇政殿前西側的翔鳳閣是存貯御用物品的地方,至清末這里累計收藏金、銀、瓷、漆、琺瑯、木、竹、牙、角、織繡、服飾以及圖籍、書畫近七千件,極大地豐富了沈陽故宮的文物寶藏。與翔鳳閣相對的飛龍閣,陳列清代歷朝皇帝使用過的腰刀、弓箭和甲胄等御用武備,并收藏著八百余件從先秦到唐宋時期的珍貴青銅器。其中有一把清太宗皇太極御用的鹿角椅,椅背和扶手是用皇太極親手獵捕的一只白色麋鹿角制成的。鹿角椅構思新奇巧妙,工藝古樸典雅,實屬世間所僅見。
以文溯閣為主體的西路建筑群是沈陽故宮的后期建筑,主要是供收藏《四庫全書》和皇帝東巡盛京期間讀書看戲之用。建筑式樣大部分都采用硬山式黑瓦卷棚頂,帶有一種清新自然的園林建筑氣息。文溯閣是西路建筑群中唯一的一座高層建筑,這是專為庋藏《四庫全書》而修建的藏書樓,建筑式樣模仿浙江寧波范氏的藏書樓“天一閣”。外觀為兩層重檐硬山式建筑,前后有出廊,殿頂用黑色玻璃瓦鑲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建筑中是獨一無二的。按照陰陽五行學說,黑色代表水,而藏書樓最怕的是火,黑色屋頂寓示著“以水克火”之義。外部裝飾也忌用金紅等暖色調,柱、門、窗都漆成綠色,外檐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為主,與故宮中以朱金為主的外檐色彩風格迥然不同。整體建筑顯得高大雅肅,古樸清新。乾隆四十七年秋(1782),文溯閣工程告竣,遂將《四庫全書》分六批由北京運至入藏。《四庫全書》的入藏是東北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后來由于其他諸閣所藏或毀于戰(zhàn)火,或多散失,只有文溯閣所存《四庫全書》保存最為完整,彌足珍貴。
沈陽故宮在清朝遷都北京之后,作為陪都宮殿依然是皇權的象征,盛京官員仍依舊制舉行朝拜和朝會儀式。唐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前后十次東巡謁陵,在盛京宮內駐蹕并舉行大型典禮,使得這座集滿、漢文化于一身的古代宮殿建筑群一直得以完好保存,成為東北最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
上一篇:江西文化·人杰地靈,澤被后世—江西思想之光探索·江西理學
下一篇:甘肅文化·絲綢之路的西陲孔道·河西走廊與河西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