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頤》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程頤》人物故事小傳
程頤(公元1033—1107年)字正叔,世稱伊川先生,宋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程顥弟。歷任秘書省校書郎、崇政殿說書、管句西京國子監、判登聞鼓院等官。因參與舊黨活動,曾被削籍編管。與兄同學于周敦頤,思想學說基本一致。在認識天理的方法步驟上,頗強調由外界的格物,以達到致知的目的。世稱程顥為“大程”,程頤為“小程”,合稱“二程”。有《二程全書》行世。在學術思想界,程頤的影響比其兄要大。
[正 史]
程頤,字正叔。年十八,上書闕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論,以王道為心。游太學,見胡瑗問諸生以顏子所好何學,頤因答曰:
學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學而至歟?曰:“然。”學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其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①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養其性。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②。
然學之道,必先明諸心,知所養,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誠之之道,在乎信道篤,信道篤則行之果③,行之果則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出處語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則居之安,動容周旋中禮,而邪僻之心無自生矣。
故顏子所事,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仲尼稱之,則曰:“得一善則拳拳服膺④,而弗失之矣。”又曰:“不遷怒,不貳過⑤。”“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此其好之篤,學之得其道也。然圣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顏子則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其與圣人相去一息⑥,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⑦也。以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后人不達,以謂圣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為學之道遂失。不求諸己,而求諸外,以博聞強記、巧文麗辭為工,榮華其言,鮮有至于道者,則今之學,與顏子所好異矣。
璦得其文,大驚異之,即延見,處以學職⑧。呂希哲首以師禮事頤。
治平、元豐間,大臣屢薦,皆不起。哲宗初,司馬光、呂公著共疏其行義曰:“伏見河南府處士程頤,力學好古,安貧守節,言必忠信,動遵禮法。年逾五十,不求仕進,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望擢以不次⑨,使士類有所矜式⑩。”詔以為西京國子監教授,力辭。
尋(11)召為秘書省校書郎。既入見,擢崇政殿說書。即上疏言:“習與智長,化與心成。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與之處,以薰陶成性。況陛下春秋之富,雖睿圣得于天資,而輔養之道不可不至。大率(12)一日之中,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寺人宮女之時少,則氣質變化,自然而成。愿選名儒入侍勸講,講罷留之分直(13),以備訪問,或有小失,隨事獻規(14),歲月積久,必能養成圣德。”頤每進講,色甚莊,繼以諷諫。聞帝在宮中盥而避蟻,問:“有是乎?”曰:“然,誠恐傷之爾。”頤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喪未除,冬至,百官表賀,頤言:“節序變遷,時思方切,乞改賀為慰。”既除喪,有司請開樂置宴,頤又言:“除喪而用吉禮,尚當因事張樂,今特設宴,是喜之也。”皆從之。帝嘗以瘡疹不御邇英累日(15),頤詣宰相問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當獨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請問疾。
蘇軾不悅于頤,頤門人賈易、朱光庭不能平,合攻軾。胡宗愈、顧臨詆頤不宜用,孔文仲極論之,遂出管勾西京國子監。久之,加直秘閣,再上表辭。董敦逸復摭(16)其有怨望語,去官。紹圣中,削籍竄涪州。李清臣尹洛,即日迫遣之,欲入別叔母亦不許,明日贐以銀百兩,頤不受。徽宗即位,徙峽州,俄(17)復其官,又奪于崇寧。卒年七十五。
頤于書無所不讀,其學本于誠,以《大學》、《語》、《孟》、《中庸》為標指(18),而達于《六經》。動止語默,一以圣人為師,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張載稱其兄弟從十四五時,便脫然欲學圣人,故卒(19)得孔、孟不傳之學,以為諸儒倡(20)。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嘗言:“今農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21),播種五谷,吾得而食之;百工技藝,作為器物,吾得而用之;介胄之士(22),被堅執銳,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無功澤及人,而浪度歲月,晏然為天地間一蠹,唯綴緝圣人遺書,庶幾有補爾。”于是著《易》、《春秋傳》以傳于世。《易傳序》曰:
《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23)也。圣人之憂患后世,可謂至矣。去古雖遠,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后學誦言而忘味,自秦而下,蓋無傳矣。予生千載之后,悼斯文之湮晦(24),將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25),以動者尚其變(26),以制器者尚其象(27),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兇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備于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得于辭不達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辭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無間,觀會通以行其典禮(28),則辭無所不備。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29),非知言者也。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意,則在乎人焉。
《春秋傳序》曰:
天之生民,必有出類之才起而君長之(30),治之而爭奪息,導之而生養遂(31),教之而倫理明,然后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圣賢世出,隨時有作,順乎風氣之宜,不先天以開人,各因時而立政。暨(32)乎三王迭興,三重(33)既備,子、丑、寅之建正,忠、質、文之更尚,人道備矣,天運周矣。圣王既不復作,有天下者雖欲仿古之跡,亦私意妄為而已。事之謬,秦至以建亥為正(34);道之悖,漢專以智力持世;豈復知先王之道也!
夫子當周之末,以圣人不復作也,順天應時之治不復有也,于是作《春秋》,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謂“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儒之傳,游、夏(35)不能贊一辭。辭不待贊者也,言不能與于斯(36)爾。斯道也,唯顏子嘗聞之矣。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此其準的(37)也。后世以史視《春秋》,謂褒善貶惡而已,至于經世之大法,則不知也。
《春秋》大義數十,其義雖大,炳(38)如日星,乃易見也。惟其微辭隱義、時措從宜(39)者,為難知也。或抑或縱,或予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理之安,文質之中,寬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衡,揆道之模范(40)也。夫觀百物然后識化工之神,聚眾材然后知作室之用,于一事一義而欲窺圣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故學《春秋》者,必優游涵泳,默識心通,然后能造其微也。后王知《春秋》之義,則雖德非禹、湯,尚可以法三代之治。
自秦而下,其學不傳,予悼夫圣人之志不明于后世也,故作《傳》以明之,俾后之人通其文而求其義,得其意而法其用,則三代可復也。是《傳》也,雖未能極圣人之蘊奧,庶幾學者得其門而入矣。
平生誨人不倦,故學者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41),皆為名士。涪人祠頤于北巖,世稱為伊川先生。嘉定十三年,賜謚曰正公。淳祐元年,封伊陽伯,從祀孔子廟庭。
《宋史·程頤傳》卷四二七
[注 釋]
①性:人之本性;鑿:破壞。②梏其性而亡之:桎梏他的善良本性而使之喪失。③行之果:行動果決。④拳拳服膺:牢握不舍之意。⑤不遷怒:不把怒氣轉移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不貳過:不再犯同樣的過失。⑥相去一息:相差只有一點兒。⑦非化之:不能把道融化在心里。⑧處以學職:替他在太學里安排了職務。⑨擢以不次:不按次序提拔,即破格提拔。⑩有所矜式:有一個效法的榜樣。(11)尋:不久。(12)大率:大抵。(13)留之分直:留在宮里分別值班。(14)獻規:貢獻意見進行規勸。(15)邇英:邇英殿;累日:連日。(16)摭:收集。(17)俄:俄而,不久。(18)為標指:為宗旨。(19)卒:終。(20)以為諸儒倡:成為諸儒的先導。(21)耨:除草。(22)介胄之士:武裝的兵士。介胄,披甲戴盔。(23)示開物成務之道:顯示開通民眾心志,成就天下事業的方法。(24)悼:悲傷;湮晦:湮沒不彰。(25)以言者尚其辭:用它來發表言論的人,重視它的卦爻辭。(26)以動者尚其變:用它來指導行動的人重視它的卦變。(27)以制器者尚其象:用它來創制器物的人重視它的卦象。(28)觀會通以行其典禮:觀察二者之間會合溝通的地方而舉行相應的典禮。(29)易于近者:舍棄淺近的人。易,變,換。(30)起而君長之:起來做他們的君長。(31)遂:順遂。(32)暨:及,到。(33)三重:指議定禮儀、制定法度、考訂文獻這三項措施。(34)至以建亥為正:竟然立亥月為正月。(35)游、夏:指子游、子夏。(36)與于斯:參與此事。(37)準的:目標。(38)炳:明亮。(39)時措從宜:措置適應時宜。(40)揆道之模范:衡量真理的標準。(41)漸:漸漬,浸潤。
[相關史料]
劉元城每①言哲宗皇帝嘗因春筵講罷,移坐小軒賜茶,自起折一柳枝。程頤為說書②,遽③起諫曰:“方春萬物生榮,不可無故摧折。”哲宗色不平,因擲棄之。溫公聞之不樂,謂門人曰:“遂使人主不欲親近儒生,正為此輩。”太后聞之,嘆曰:“怪鬼壞事。”呂晦叔亦不樂其言也,云不須如此。
《宋人軼事匯編·道山清話》卷九
李先之、周恭叔皆從伊川學問,而學東坡文辭以文之,世多譏之。
《宋人軼事匯編》卷九引《師友雜志》
伊川過漢江,遇風,船幾覆。舟人皆號泣,伊川正襟安坐而已。及岸,老父問伊川曰:“船當危時,君正坐甚嚴,何也?”伊川曰:“心存誠敬耳。”老父曰:“心存誠敬,不若無心。”伊川更欲與言,忽不見。
《宋人軼事匯編·東山談苑》卷九
〔注 釋〕
①每:常常。②說書:漢成帝時召鄭寬中、張禹說尚書、論語于金華殿中,為說書之始。宋有崇政殿說書,景佑元年置,掌進讀書史,講釋經義,備顧問應對,相當于后世紀筵講官。③遽:馬上。
上一篇:《白居易》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白居易》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程顥》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程顥》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