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
西漢前期著名政治、經濟、軍事謀略人物,穎川(今河南禹縣)人。年輕時從師張恢學習先秦法家申不害和商鞅的學說,后從師濟南伏生學習儒家經典《尚書》。文帝時,曾任太子舍人、門大夫、博士、太子家令、中大夫等職,被譽為“智囊”。景帝時,任過內史(京師長安行政長宮)和御史大夫等職,因實行“削藩策”遭暗算,被景帝錯殺。晃錯十分重視謀略作用,認為一個君主所以能夠留傳后世的功業,關鍵在于通曉“術數”,為君必須懂得怎樣統臣下,使群臣“畏服”,懂得如何聽奏報,不受欺騙和蒙蔽;懂如何使萬民生活安定,使海內民眾臣服;懂得怎樣使臣、子以忠孝事上,行為規范。所提出的謀略思想是:在政治上主張為君應勤于政務,制定法令、動用民力要合乎民意。對人民所憎惡的,不要強加于人;對人民所向往的,不要強令禁止;對待人民要象對自己一樣。為臣的要直言極諫,糾正和補求君主的過失,顯揚君主的功德,使君主內無邪惡的行為,外無污濁的名聲。針對分封影響王權的局面,力主對犯罪和有過錯的諸侯王,削去他們的支郡,加強中央集權。對于如何守衛邊防,主張實行移民,采取寓兵于農新政策:1.招募內地百姓到邊塞地區,先安家落戶,先由政府供給衣食、住房生產工具和耕地,到能自給為止;2.按軍事組織編制移民,邊生產邊練兵,平時耕種,戰時出擊;3.建筑堅固防御措施。還主張招募生活習俗同匈奴相同的少數民族入伍,利用其長處同漢軍共同守邊。對于治軍則認為武器是否精良、士兵是否會作戰、將領是否會用兵、君主是否善擇良將是重要的四項原則。在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和入粟受爵,“薄賦斂、廣蓄積”和“備水旱”。晁錯的政治、經濟、軍事謀略思想對漢朝的興旺發達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移民實邊、寓兵于農、重農抑商、實行仁治等思想對后世亦有很大影響。著有《論貴粟疏》、《言兵事疏》、《舉賢良對策》、《守邊勸農疏》等傳于今世。
上一篇:斯巴達克思
下一篇:晉柏鄉創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