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歐洲的罷工浪潮
1968—1970年,罷工浪潮來勢極猛,席卷整個歐州,以致當時的許多觀察家擔心會爆發革命。罷工過后,各地工人的工資大幅度增長,工會的力量大大加強。
1968年5、6月間,停滯不前的法國勞資關系發生了急劇變化。工人舉行了三個星期的總罷工,占勞動力總數三分之二的工人參加罷工,整個國家受到極大震動。結果簽訂了一項三方協議,即格雷納爾議定書,該議定書同十三年前簽訂的馬蒂諾協議具有同等重要意義,標志著法國勞資關系的轉折。最低工資提高了35%,平均工資提高了10%,政府保證用立法來保護工會在企業內的權利。
1968年11月,意大利自由工會聯合會和意大利勞動者總聯合會共同舉行了一次全國性罷工,要求增加退休金。1969年形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全國各地非正式罷工此伏彼起。許多工廠選出了自己的地方代表,這對意大利來說確是一個新生事物,使人不禁聯想到英國車間的工人代表。工會好不容易又重新了確立了它的領導地位。1969年秋,總共約400萬產業工人參加罷工,另外還有150萬農業工人參加罷工。共損失52,000萬個工時,其中工業方面的損失為4億個工時。工人糾察隊很活躍,經常同警察、管理人員和工賊發生沖突,也發生了幾起搗毀機器設備的事件。1969年11月大規模示威達到最高潮,15萬名金屬制造工人舉行一次橫穿羅馬的規模宏大的和平進軍。這次罷工的結果之一是頒布了“工人憲章”,該憲章使地方工會的活動受到了法律的保護,使雇主不再能限制工廠一級工會的活動。金屬制造工人的工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每周工作時間有所削減,加班受到了限制。隨后幾年,工廠一級的談判廣泛普及,牢固地確立了“結合式”談判制度。
1969年9月,德國100多萬工人舉行非正式罷工,要求提高工資。這種罷工不僅使雇主感到極大震驚,而且使工會領導人也感到極大吃驚。參加罷工的有鋼鐵工人、礦工、碼頭工人、公務人員等等。罷工取得了勝利。工資的增長幅度要比人們預料的大得多。
此外,在瑞典大約五萬名教師、鐵路職工和其他公務人員在1971年舉行罷工,他們的聯合會再次要求提高工資,其幅度要超過藍領工人工資的增長幅度,因為瑞典的邊際所得稅率很高,具有很強的平均主義傾向。當具有工會組織的軍官也要舉行罷工時,政府不得不通過立法來解決這一爭端。
因篇幅有限,其他國家的罷工不便一一例舉。導致本世紀六十年代整個歐州大罷工的原因在于物價急劇漲和實際工資下降。在工資與物價的變化和勞資爭議這兩者之間的關系非常簡單,前者對后者有巨大影響。消費品價格上升會使人們感到不滿,而貨幣工資提高則會緩和人們的不滿。實際工資的影響比較微妙,因為大多數人在某種程度上都被貨幣的假象所迷惑。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正在覺醒,最終將覺察到實際收入的變化,而實際收入的降低成為罷工的強大因素。
只要我們把貨幣工資和實際工資兩者增長的百分比加以比較,實際工資的增長遠遠落后于貨幣工資。以法國為例,1961年到1971年的11年中,貨幣工資的年增長百分比分別為7.7,8.5,8.6,6.9,5.8,5.9,6.0,12.4,11.3,10.5,11.2。而實際工資的年增長百分比分別為4.4,3.4,3.6,3.4,2.5,3.1,3.3,7.5,4.6,5.0,5.4。由此可見,貨幣工資有增長,而實際工資卻處于停滯或下降水平,其中的奧妙是被物價上漲所抵消。這就是歐州六十年代發生大罷工的主要原因。
本世紀六十年代席卷歐州的罷工浪潮為我們提供如下的教訓:如果物價急劇上漲影響實際工資的下降,就有可能引起社會秩序的動蕩。這可以說是一條鐵則。
上一篇:席勒被嚇得后退了
下一篇:幸運兒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