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
——真實的“劉羅鍋”
在熒屏上,“宰相劉羅鍋”是一個剛正廉明、足智多謀的清官。他心懷百姓,懲貪治腐,還常常讓乾隆帝身邊的“紅人”和中堂丟人現眼。在百姓眼中,“劉羅鍋”可謂是正義與智慧的化身,連他的“羅鍋”也顯得十分可愛。然而,真實的“劉羅鍋”卻不完全如此……
劉墉不是羅鍋
“劉羅鍋”是人們對清朝名官劉墉的慣稱。相傳,劉墉本人是個駝背(俗稱羅鍋),朝野皆知,連乾隆帝與和珅也常常以此取笑他。關于劉墉的“羅鍋”,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有趣的故事。
傳說劉墉參加科舉考試的殿試時,乾隆帝親自主考。乾隆帝看到劉墉是個羅鍋,便戲弄他說:“你能以羅鍋為題作詩一首嗎?”劉墉隨即吟詩一首:“背駝負乾坤,胸高滿經綸。一眼辨忠奸,單腿跳龍門。丹心扶社稷,涂腦謝皇恩。以貌取才者,豈是賢德人。”乾隆帝聽后,又是驚嘆,又是慚愧,當場就將劉墉點為狀元。
又有傳說稱,劉墉入朝為官后,上朝叩拜的姿勢非常奇特,引來滿朝文武的捧腹大笑。乾隆帝看到劉墉本來就駝背,又叩拜得很滑稽,便說:“劉愛卿,你這么一拜,不就成了羅鍋了嗎?”劉墉立即磕頭高呼:“謝主隆恩!”乾隆帝與大臣們都感到不解,忙問劉墉為何謝恩。劉墉笑著說:“按大清律,皇帝賜予臣子封號,封一個字,每年可加俸祿萬兩。如今皇上封了劉墉‘羅鍋’兩個字,臣每年便可以多拿俸祿兩萬兩,這真是皇恩浩蕩啊!”乾隆帝聽后哭笑不得。
有關“羅鍋”的傳說固然有趣,卻多為誤傳。盡管史料上沒有關于劉墉儀表堂堂的記載,但他至少也是身體端正,絕不會是駝背。
據考證,清朝選拔官吏有全面而嚴格的標準,概括起來有四個字——“身、言、書、判”。所謂“身”,便是相貌端正、體格健壯;所謂“言”,是指口齒伶俐、表達清晰;所謂“書”,是指字體工整、筆法清秀;所謂“判”,是指斷事精準、思維敏捷。劉墉作為清朝官員,必然要通過這四項審核。四項之中,“身”是第一位的。倘若劉墉是個“羅鍋”,不僅難立官威,而且有損大清國體,那么即便他出身再高,也不可能入朝為官。
那么,“劉羅鍋”的誤傳從何而來呢?一般認為是源于嘉慶帝對劉墉的稱謂。一種說法是,嘉慶帝即位后,劉墉已年過八旬,難免有些弓腰駝背。嘉慶帝常常以“劉駝子”稱之,這一稱謂逐漸傳播開來,民間就誤以為劉墉天生就是駝背了。另一種說法是,劉墉身為嘉慶帝的老師,深受敬重,被尊稱為“劉閣老”。由于“閣”與“鍋”讀音相近,“閣老”在人們的口耳相傳中就變成了“鍋腰”,劉墉也就成為了“劉鍋腰”。“鍋腰”在京城方言里稱為“羅鍋”,于是“劉羅鍋”的叫法便流傳開來。
出身名門的飽學之士
民間傳說大多將劉墉說成是出身平凡的學子,有的影視作品甚至說劉墉家境貧寒。但事實恰恰相反,劉墉出身于清朝著名的官宦世家,祖孫三代均官居高位,其門第之高,在清朝很少有幾人可與之相比。乾隆帝曾特賜劉墉御制詩:“海岱高門第,瀛洲新翰林。家聲勉永繼,莫負獎期深。”意思是劉墉出身名門望族,為官應有所建樹、不辱門楣。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康熙五十八年(1719)生于山東諸城(今屬山東高密)。他的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的進士,祖父劉棨是康熙年間有名的清官,父親劉統勛是乾隆朝前期極受重用的諍臣,是以漢人身份出任首席軍機大臣的第一人,其地位之高、兼職之多,堪與后來的和珅相提并論。自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至劉墉的侄孫劉喜海,劉氏家族共出了35位舉人、11位進士和2位大學士。
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里,劉墉自幼便飽讀經書、博聞強識。然而奇怪的是,劉墉在30歲之前卻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記錄。直到33歲時,劉墉才因出身名門,直接參加了在京舉行的會試和殿試,被欽點為二甲第二。據說,由于劉墉才華出眾,乾隆帝舉行殿試時曾欲將他點為狀元,后來因其父劉統勛極力反對才作罷。
中進士后,劉墉進入翰林院深造,三年后授翰林編修,不久升為翰林侍講。此后,劉墉多次擔任科舉鄉試、會試正考官,三次兼署國子監,曾先后任《四庫全書》館副總裁,三通館、會典館總裁。《清史稿》評價劉墉的才能為“外嫻政術,內通掌故,博通經史,長于古文考辨”。
劉墉不僅學識出眾,還是歷史上著名的書法家。他集歷代名家之所長,自成一派,與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并稱為“清朝四大書法家”。劉墉的書法體豐骨勁,筆法渾厚,尤其擅長小楷。后人稱贊劉墉的小楷不僅有鐘繇、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的風骨。
“文正”宰相劉統勛
劉墉的父親劉統勛于雍正二年(1724)中進士,乾隆朝累官至工部、刑部、吏部三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軍機大臣等,是乾隆帝統治前期最為倚重的臣子。劉統勛是乾隆年間名震朝野的剛正之臣。他就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不畏當朝首輔大學士張廷玉的勢力,毅然予以彈劾,最終扳倒朝廷要官12人,滿朝為之震驚。乾隆三十八年(1773),劉統勛病死在上朝途中,乾隆帝聞訊悲痛萬分,親自趕到劉府致哀。看到劉統勛家中一貧如洗,乾隆帝不禁感慨萬分,贊嘆“如統勛乃不愧真宰相”。劉統勛死后謚號“文正”,是清朝大臣所能獲得的最高稱譽。清朝200余年間,僅有八位大臣獲此殊榮,劉統勛是繼康熙朝的于成龍之后的第二位。
百姓心中的“劉青天”
劉墉的官場生涯,前期主要是在各地做地方官。這段時期,他剛正不阿,為民除暴,革除了科場、官場的不少弊端,一度被百姓稱為“劉青天”。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曾講述了劉墉將“貢院”兩字巧妙地遮上一半,改為“賣完”,以諷喻當時貢生、監生的考風混亂。此事是有歷史原型的。劉墉任廣西鄉試正考官、江蘇學政時,曾針對當時科場風氣不正、官犯勾結的狀況,雷厲風行地進行了懲治,被乾隆帝稱贊為“知政體”。正因劉墉作風嚴正,很多想蒙混作弊的考生一聽說劉墉監考,都嚇得不敢進場。
乾隆四十五年(1780),劉墉出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受災嚴重,民不聊生,貪官污吏橫行,偷盜案件頻發。劉墉到任之后,多次微服私訪,查明了災情和案件實況。他一連撤了兩名知縣和一名知州,令官場風氣為之一振;同時開倉賑糧,接濟災民,使百姓暫渡難關。他還下令加固城垣,修建倉儲,并鼓勵民間開采峒硝。不久,湖南就恢復了社會安定、民生豐足的局面。當地百姓對劉墉感恩戴德,稱他是“包公再世”。
關于劉墉的剛正廉潔,最為人稱頌的史實是查辦山東巡撫國泰一案。乾隆四十六年(1781),劉墉遷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入直南書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館總裁。此時,御史錢灃參奏山東巡撫國泰橫征暴斂、貪贓枉法、結黨營私等罪名,引起朝野震動。因為國泰是皇妃的伯父、和珅的心腹,黨羽眾多,勢力龐大,朝中官員大多忌憚他。乾隆帝立即派和珅、劉墉及錢灃一同前往山東調查此案。和珅有意袒護國泰,在查案之前還暗中給國泰通風報信,給劉墉的調查制造了不少麻煩。劉墉到達山東后,化裝成一個道人,暗自查訪,結果發現國泰罪行累累、證據確鑿。例如,國泰將山東受災情況謊報為豐收,邀功請賞;以向皇帝納貢的名義搜刮民財,致使幾十個州、縣府庫虧空;為掩蓋自身罪行,他還殺害了為民請命的九位進士、舉人,等等。此時,皇妃已經在為國泰說情,與和珅親近的眾多官員也開始為國泰游說。劉墉頂著壓力,向朝廷歷數國泰的種種罪行,并擺出自己查獲的鐵證。最終,國泰認罪伏法,涉案的30多位官員被一一處置。國泰一案轟動一時,在百姓中廣為傳頌。
圓滑世故 棱角漸無
了結國泰案后,劉墉被任命為吏部尚書;不久又授工部尚書,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書房總師傅。但調任京官之后,劉墉似乎變了一個人,開始奉行圓滑世故、明哲保身的為官之道,漸漸失去了早年間的銳氣。
在民間故事和影視作品中,劉墉總是有勇有謀地對付和珅,打擊和珅的囂張氣焰。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從力量對比來看,在兩人同朝為官的20余年中,和珅始終是乾隆帝身邊的大紅人、權力場上呼風喚雨的重臣,而劉墉的官位、勢力與和珅不可同日而語。從主觀愿望來看,劉墉為官后期不再是棱角分明、剛直不阿的處世風格,而是變得圓滑世故、樂于取悅。據史料記載,劉墉調入京城后,看到和珅位高權重,其黨羽遍布朝野,便對和珅及其親信虛與委蛇。
另據嘉慶元年的圣諭,乾隆帝曾經向劉墉詢問一位名叫戴世儀的官員才能如何,劉墉模棱兩可地說:“還可以吧。”事實上,戴世儀能力平庸,連乾隆帝都心知肚明。乾隆帝因此斥責劉墉對于選拔人才完全不留心,令他“捫心內省,益加愧勵”。由此看來,劉墉為官后期做起了“老好人”,不愿再得罪官場同僚。
糊涂為官“小錯不斷”
乾隆五十二年(1787)之后,劉墉為官便“小錯不斷”。一次,乾隆帝與劉墉談及嵇璜、曹文埴的為官情況。后來劉墉卻不小心把談話內容泄露了,引得乾隆帝不悅。不久,劉墉受命主持祭拜文廟,因沒有行規定的“一揖之禮”而遭到太常寺卿德保的參劾。乾隆五十三年(1788)夏天,劉墉兼署國子監期間發生了鄉試考生舞弊事件,劉墉因此被彈劾并受到處分。但僅僅半年后,劉墉又犯了一個小錯,這次終于觸怒了乾隆帝。
乾隆五十四年(1789)二月底至三月初,京城連天陰雨,上書房教皇子讀書的師傅們一連好幾天沒有開課,當時任上書房總師傅的正是劉墉。乾隆帝得知此事后,龍顏大怒,對劉墉大加申飭,并降了他的官職。在降官的圣諭中,乾隆帝毫不留情地指出劉墉接連失職,過失甚大,實難寬恕。四年后,劉墉充任會試主考官,因安排草率,閱卷不細,出現了很多不合格的試卷。乾隆帝得知后,再次對劉墉進行了嚴厲斥責。
因為這一系列的錯誤,劉墉錯失了被授予大學士的機會。嘉慶元年(1796),已為太上皇的乾隆帝增補比劉墉資歷淺的董誥為大學士,并批評劉墉“向來不肯實心任事”。一年后,劉墉才被授為體仁閣大學士,但圣諭中仍稱劉墉“行走頗懶”、“茲以無人,擢升此任”。
事實上,劉墉最高的官位僅是“體仁閣大學士”,他從未進過軍機處,也就沒有涉足清朝政治權力的核心。因此,后世稱劉墉為宰相,多半是不合適的。
劉墉為官的前期與后期,執政能力判若兩人,不禁令人感到費解。仔細看來,劉墉所犯的錯誤,多因大意失察而成,而且一犯再犯,實在不像一位飽學之士的作為。巧的是,劉墉犯的錯都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賠不上身家性命,卻總能招惹乾隆帝的訓斥。
由清正剛直到圓滑世故,由慎思明察到糊里糊涂,這均是出于同一個原因,那便是那些平庸糊涂、不功高蓋主的官員更得乾隆帝喜愛。劉墉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所以寧愿表現得有些小糊涂,也要順應官場規則以求自保。
嘉慶九年(1804)十二月,劉墉卒于官,享年85歲。他雖一生清廉,但沒有做到不失剛正,因此,嘉慶帝賜謚號“文清”,而非“文正”。
上一篇:從清朝格格到日本間諜——亂世魔女川島芳子
下一篇:從皇帝到公民——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