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目不暇接的考古發現與古代遺跡·古城遺址
新疆古城遺址至今發現五十一處之多,其中吐魯番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和羅布泊畔的樓蘭古城最為著名。交河故城坐落在今吐魯番西邊大約十公里的亞爾乃孜溝中,當地群眾稱它“雅爾和圖”,即崖兒城之意。《漢書·西域傳》云:“車師前國,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繞城下,故號交城。”由此可知,它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前國的國都。遠在三千年前,原始居民為避免野獸的侵害和防備部落內的戰爭,便選擇在這河谷里建造起自己的家園。據《史記》載,這里早期的土著居民是姑師人。13世紀中葉以后,天山北部的西北蒙古游牧貴族以海都、都哇為首發動叛亂,曾多次南下侵犯元朝控制的地區,交河城便在戰亂中被毀。明初,吏部員外郎陳誠出使西域,留有《崖兒城》詩一首:“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設危城水上頭。斷壁懸崖多險要,荒臺廢址幾春秋。”可知,這里當時已淪為荒漠。交河故城的建筑范圍,南北長約一千米,有城門兩道通外:一在東西中部,西臨河床,斬陡崖成缺口;另一在城的南端,循緩坡而上,如從南門進入城,在城北正對城中央大道稍西,有一座大寺院的建筑遺址。此寺院遺址前面有縱貫南北的城中央大道一條。大道長約三百五十米,寬約十米,兩旁筑著高而厚的土墻。以這條大道為主干,全城建筑大致可分為北部寺院區、東南部官署衙門和南部手工業作坊區三部分。大部分建筑物包括寬大的街道,都是從原生土中掏挖出來的。平房多是切挖原生土留出四壁,然后用木頭搭頂。從殘留的柱洞看,有不少是多層建筑。有的下部是窯洞,上部是平房。板夾泥垛墻建筑物只占少數。這座古城興旺發達時期當在唐朝。
高昌故城位于今吐魯番縣城東稍偏南約四十公里處,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門戶,也是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城鎮。《漢書》最早提到它,叫它“高昌壁”。《北史·西域傳》也談到它:“地勢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此城奠基于公元前1世紀,是西漢在車師前國境內的屯田部隊所建。曾是麹氏高昌、回鶻高昌的王城,它的廢棄與交河故城同時,也是叛亂所致。維吾爾語叫此城為“亦都護城”,據虞集《道園學古錄》所載的《高昌王世勛之碑》稱:“亦都護者,其國王號也。”高昌故城,從現在殘存的遺跡來看,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外城、中城和宮殿。外城是一般市民的居住區。在外城的東南角的寺院內,是城內唯一保存有較好壁畫的地方。從壁畫風格來看,為高昌回鶻時期(晚唐至元)的建筑。在這座寺院外的東南部和東北部,分別有兩個“坊”(手工業作坊)、“市”(商品交易市場)。中城在外城的中間,宮城的南面。它的正中偏北有一不規則形的小堡壘。堡壘內西北的高臺上有十五米高的建筑物,稍西的正方形遺址可能是個較大的宮殿。它的北部正中有以土坯壘砌的高聳建筑物,當地人傳稱此為“可汗堡”或“可汗宮”。宮城在全城的北方,作長方形,宮城內保存下許多夯土筑成的宮殿遺址。由于解放前各國“考察隊”的任意挖掘,破壞了整體部局,已無法看出它的整體規劃。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于196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幽州胡馬客歌》里以樓蘭為題材來抒發自己的愛國之情:“雙雙掉鞭行,游獵向樓蘭。出門不顧后,報國死何難。”然而,樓蘭在何處? 它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
樓蘭曾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史記·大宛列傳》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羅布泊)。”這表明,樓蘭在天山以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東部,在神奇莫測的羅布泊畔,是“城廓之國”。
樓蘭曾扼“絲綢之路”南道的咽喉,是各國商賈、使節、游客經長途跋涉后得以中途喘息之地。這里曾經綠樹成蔭,街巷縱橫,人來人往。但公元3世紀之后,聲名赫赫的樓蘭國卻突然消聲匿跡了。唐僧玄奘西行取經歸來,見樓蘭國“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可知,由于塔里木河下游改道,這里已淪為不毛的戈壁沙漠。因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它的方位,千百年來人們不知它在何處。直到1900年春,瑞典人斯文·赫定率探險隊到羅布泊考察,向導維吾爾族農民于得克,為尋找丟失的鐵鍬,偶然發現自己是在一座古城中的高大泥塔下。塔附近的殘垣斷壁上有雕刻精美的木板,又有官署和民舍的遺址……沉睡了一千五百年的樓蘭古城就這樣又神奇地回到人們的記憶中來了。這一發現震驚了世界,被譽為是“沙漠中的龐貝城”的再現。
樓蘭古城在東經89°55′22″,北緯40°29′55″。城中的布局,以由城西北向城東南流貫的古水道為軸線,大致可分為兩個區:東北區和西南區。東北區以高聳的佛塔為主體,塔東塔南都尚存有木構建筑物。塔分九層建筑,高10.4米,塔基南北長約19.5米,東西寬約18米。過去斯文·赫定和斯坦因等人,都在這里發現過雕刻成各種精致花紋的裝飾木板和木雕佛像。西南區最引人注目的是三間房址。它坐北朝南,直接對著南城門。東西兩端的房屋都是木結構,木料上還殘留著朱漆。從這里出土了許多紙文書、殘木簡等,它可能是樓蘭城的衙門府所在地。另外,古城西北五公里處有座烽火臺,高十二米,用粘土和木料砌成。據考證,這座古城最繁華時期應是曹魏至西晉時代。
上一篇:八閩文化·八閩教育·古代教育和科舉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名稱、建置及一些地名的含義·臺灣一些地名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