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兒的不幸
貝多芬被人們推崇為“樂圣”,他一生寫出了9部交響樂,32首鋼琴奏鳴曲,此外,還有鋼琴協奏曲、小提琴協奏曲等很多部作品,在音樂史上樹下了一塊豐碑。
然而,貝多芬的一生都是在不幸中度過的。1770年,貝多芬出生在德國的波恩,他的父親是宮廷樂隊的歌手,因酷愛飲酒,家庭負擔很重,他希望兒子成為神童,從而獲得名譽和財富。他為貝多芬制訂了天才教育的計劃,教他彈鋼琴、作曲和唱歌。他的計劃遠遠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據說一天夜晚他酗酒回家,貝多芬已經睡覺了,苛刻而嚴厲的父親竟把兒子喚醒,逼著他彈琴直到天亮。
幼兒時代的貝多芬沒有孩童的歡樂,為了應付繁重的練習課目,幾乎連擦眼淚的時間都沒有,父親的嚴格訓練的重壓,使貝多芬的性格變得十分內向,他沒有一個小伙伴,周圍的孩子都很討厭他。
當父親覺得自己的水平無法勝任教授貝多芬的工作時,便送他去當時一流音樂家那里學習音樂,一位教作曲的老師曾直言不諱地說過:“無論貝多芬多么用功,讓他當作曲家都顯得太勉強了。”由于練習彈琴和作曲,11歲的貝多芬就結束了正規的學校生活,同齡的孩子正在盡情地享受學生時代的歡樂,而他卻在為別人的歡樂而苦苦掙扎。長期的練琴,使貝多芬的手有拿不住東西的毛病,許多東西都因拿不住而毀掉了。他極易興奮,對自己的身體表現出極大的關注,時常悲觀失望,有時甚至出現自殺的念頭。他的神經極不安定,感情變化極為迅速,在波恩時貝多芬搬了三十五次家,還與眾多的女性相愛,但沒有一個持久。他耳聾以后,曾打算自殺,當打消這個念頭之后,他變得更加傲慢無禮,他在輝煌的事業中度過了不幸的一生。
天才教育可以培養天才,畸型的天才教育可以培養天才的畸型兒,后一點常常被望子成龍的家長們所忽略。
上一篇:席卷歐洲的罷工浪潮
下一篇:徐麗仙的未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