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院的鐘鼓聲
隨著歷時百年的蠻族入侵和民族大遷移,古代城市及其古代文化蕩然無存。古代奴隸制時代所創造文明為野蠻所代替。唯一存留的就是宗教,從此,西歐進入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
中世紀的教育開始于基督教的修道院,并長期為基督教所壟斷。僧侶取得了知識教育壟斷權,教育帶有明顯的宗教神學性質。
在文化荒蕪的中世紀,修道士成為唯一有文化的人,修道院成為保存文化的唯一場所。修道士要誦讀圣書以及教父們的典籍,在書籍稀少的中世紀時代,修道士所不可缺少的工作就是抄寫經典,大多數是基督教典籍。由于基督教會極為仇視異教徒的著作,所以古代希臘羅馬作家的著作大批遭到破壞、銷毀,許多著作佚散湮沒,許多著作被刪改得面目全非。在十一世紀以前修道院所保存的書籍數量有限、種類狹窄,而且還破壞了許多珍貴的古代著作。直到十一世紀以后,才改變對古代著作的態度,但許多佚失的古代著作已不復存在,成為人類文化史上永恒的遺憾。
約在公元六世紀左右,修道院開始創辦學校。九世紀時,大多數修道院都附設了學校。修道院學校辦學的目的極為明確:培養僧侶。有的修道院學校分為內學和外學。內學是教育新入修道院的信徒,培養其成為未來的修道士。外學是教育非本院的世俗子弟,學成后仍返回世俗社會。
修道院學校的宗旨,是圣·本篤(ST.Benedictc 480—543)所規定的“服從”、“貞潔”、“貧窮”。作為一個修道士或一名修道院學校的學生,要絕對服從修道院院長、院規以及教會的一切教義,要過嚴峻的禁欲生活,并且安于貧窮,杜絕一切生活中的享受和樂趣。凡入修道院的人,要宣誓永遠獻身于上帝、教會和修道院,并要遵守修道院的院規及辦學宗旨。修道院的誓詞是:“我特此宣告脫離父母、兄弟和親屬,脫離朋友和土地財產,脫離虛榮和人間享受。為上帝的意愿,我愿放棄我自己的心愿,接受修道院生活的一切困苦,對天立誓,堅守服從、貞潔、貧窮的信條,并愿終身在此修道院為僧?!狈?、貞潔、貧窮后來成為修道院學校的宗旨和靈魂,它的基本精神是要人絕對服從教會的權威,棄絕現世生活,視現世為罪惡的淵藪,奉行禁欲主義,為靈魂的得救,為來生而終日懺悔,祈求上帝的寬恕。
修道院學校的課程,主要是“七藝”。七藝是古希臘、羅馬的傳統課程,包括智者“三藝”:文法、修辭、辯論術,和柏拉圖的“四藝”: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但是,這時候的“七藝”課程是為了神學服務,成為神學的奴婢。各科課程的學習都是為了論證宗教教義的合理性,上帝存在的合理性。同時,也成為教會打擊異端的工具。應提出的是:當時所學的內容淺薄粗疏,攙雜著迷信、謬誤和偏見。至于當時的教學方法,由于缺乏書籍,多采取口授方式,是僵死的、形式主義的,著重于記憶。
修道院學校無論是教育宗旨還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充滿著宗教的神秘與欺騙及對人性的摧殘、壓抑,人們諷諭當時的修道院教育充斥著教堂的鐘鼓聲是恰如其分的。
上一篇:修史徇私遺譏后世
下一篇:先攻城市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