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西斯教育家秦梯利
秦梯利是意大利唯心主義哲學家,新黑格爾主義者,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教育路線的謀劃者和施行者,曾任法西斯專政時期意大利教育部長。從1923年起,他與當時任初等教育局局長的意大利教育哲學家隆巴多·雷迪斯一道,按照墨索里尼的法西斯路線,對當時的意大利教育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改革更強調傳統的、普通的教育,傳統課程得以加強,職業教育被削弱;改革加強了對教育的控制,規定的有學生不論是私立中學還是公立中學學生在學業結束時都必須參加國家統一的考試。學校課程內容由國家負責指定,并且國家很快就開始出版統一的教科書。在這些教科書中,所表達的觀念、情緒都是被用來支持法西斯主義者為重建意大利而努力的。通過這些方法所建立的結構,使得國家可以隨意利用學校來為國家政權服務。
秦梯利的這種與法西斯要求合拍的改革有其個人的思想根源。他是一個唯心主義者,認為精神創造世界,觀實世界是觀念的世界、是思想所生成的世界,人類的歷史是這種精神的表現形式。在社會范圍內,他認為這種精神的完全的表現形式就體現在專制的民族國家。“這國家是一種意志,它意識到自己及自己過去的歷史。當我們在心里清楚準確地表述這種意志時,它給我們的民族性下了定義并畫出了輪廓,產生了我們所要達到的目標、有待實現的使命。需要時,我們將為了這意志去犧牲我們的生命,因為,只有當我們為這一使命犧牲生命時,我們的生命才會顯得真實、才值得、才具有無與倫比的價值。”民族性就是一種集體的個性所表現的意識;而這種個性是通過國家的形式具體而積極地顯現出來。一個個人,只有在經過教育而成了更大的集體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分子時,才算實現了他的全部個性。這樣,理想的情況就是:每個人都和諧地進入最適當的位置;每個人都完全地為國家利益服務;每個人都表現為國家意志的精神整體的一部分。
以這種新黑格爾主義哲學觀為依據,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充當實現國家最終目標的工具,在于造就國民的“國家”觀念,使個人服從于國家。他強調把整個教育制度,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考試等,都納入國家主義的范圍,加強法西斯專政國家對學校教育的管理。他還加強對教師的控制,要求所有大、中、小學教師都必須宣誓效忠法西斯政權。
秦梯利教育思想、教育政策的反動性是顯而易見的,他將教育視為達到法西斯政權目的的手段,否認了教育的獨立性;而且,他的教育所服務的政治也是反人民的、反正義的。秦梯利是墨索里尼路線的鐵桿分子,1944年二次大戰即將結束時被意大利游擊隊槍決,這也不足為怪。
上一篇:沉重的代價
下一篇:波蘭社會黨領袖畢蘇茨基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