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日游擊戰爭(191年9月~197年6月)
1931年9月至1937年6月,中國東北三省抗日軍民組建的東北抗日武裝反抗日軍侵略的游擊戰爭。
“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武裝斗爭依靠群眾,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艱苦的斗爭。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大體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抗日游擊隊時期——從1932年起,中共組織領導的抗日游擊隊便開始在東北各地涌現。比較著名的有:活動于磐石、樺甸、濛江(今吉林靖宇)、海龍、通化、寬甸(今遼寧寬甸滿族自治縣)等地的南滿游擊隊;活動于汪清、琿春、安圖、延吉(今吉林龍井)和長白山區的東滿游擊隊;活動于密山、寶清、勃利一帶的密山游擊隊;活動于寧安、穆棱、鏡泊湖一帶的寧安游擊隊;活動于三江(松花江、黑龍江、牡丹江)流域的珠河游擊隊、湯原游擊隊、巴彥游擊隊;活動于烏蘇里江以西和撫遠三角洲一帶的饒河游擊隊等。
東北人民革命軍時期——中國共產黨東北各地黨組織自1933年下半年起,開始建立東北人民革命軍。至1935年6月,先后建立6個軍。他們是以南滿游擊隊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第1軍;以東滿游擊隊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第2軍;以珠河游擊隊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第3軍;以密山游擊隊和抗日救國游擊軍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第4軍;以寧安游擊隊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第5軍;以湯原游擊隊為基礎發展起來的第6軍。
東北抗日聯軍時期——1936年2月20日,東北各抗日部隊發表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制宣言》。從此至1937年夏,東北抗日聯軍先后建立了11個軍,除由原東北人民革命軍改編而成的6個軍以外,又以饒河游擊隊為基礎編成第7軍;以依蘭縣土龍山暴動的農民武裝編成第8軍;以原吉林自衛軍余部編成第9軍;以舒蘭一帶的東北抗日義勇軍編成第10軍;以方正、依蘭一帶的一支抗日山林隊編成第11軍。抗聯總人數達4萬余人。
以上各抗日武裝,縱橫馳騁于白山黑水之間,把抗日烈火燒遍東北大地,表現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東北抗日義勇軍馮占海部
上一篇:《東北夏季攻勢作戰(1947年5~7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東北抗日聯軍斗爭形勢(197年春~194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