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賴外國石油的風險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世界石油市場由美洲大陸支配。五十年代轉為中東居領先地位。1955年中東供應了歐洲所需石油的80%,與來自西半球、主要來自委內瑞拉的11%形成對照。
1960年以來,非洲的一些新產油區由于接近歐洲消費地區,在地理上處于有利地位,其對歐洲的供應迅速增加,1970年達到近40%,而中東則降至52%。
其他的供應來源僅起有限作用,但特別應該提到一些東方國家,它們在三十年代曾向歐洲出口大量石油。其主要產區靠近里海,或在羅馬尼亞。六十年代銷售額增加,主要售給德國、法國和意大利,但它們在銷售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從未超過5%。
石油和石油產品在1970年約占歐洲進口貨物總噸數的20%,而在過去幾年占進入西歐的全部進口商品價值的10%。此外,分析一下石油對國際收支的影響,可以看到,對歐洲石油公司所造成的資本流動必須給予注意。以下一些歐洲石油公司擁有大量外國資產:英國石油公司、英荷殼牌石油公司,以及(在較小程度上)法國石油公司、意大利碳氫化合物公司,比利時石油金融公司,等等。一些公司輸出了許多機械設備,并將盈利帶回本國。此外,公司擁有的船隊可以在石油運輸方面占很大的份額,因而支出的現金不多。就石油來說,僅有較小的金額可以記在資產負債表的借方。
盡管進口石油的相對價值不是很大,如下一點仍然是真實的,即,歐洲已嚴重依靠其他國家來供應一種對其經濟極為重要的產品。政治或經濟的革命和變動對整個歐洲的供應和來源構成一種威脅。
過去,來自某些地區的石油供應曾三次中斷,使供應量危險地縮減。1951年伊朗總統決定將跨國公司在伊朗的資產、特別是設在阿巴丹的大煉油廠(具有年產4,000萬公噸的能力)收歸國有,使歐洲喪失了它的主要石油來源三年以上。1956年納賽爾將軍前政府關閉了蘇伊士運河,中斷了通往中東的航線好幾個月,迫使歐洲轉而依靠其他來源,然而,并不能由此彌補全部損失。1967年爆發了“六日戰爭”,蘇伊士運河被最后關閉,但當時一些石油公司已建立起由巨型油船組成的船隊,這意味著它們可以利用繞過好望角的較長的航線來保持供應。歐洲避免實行石油定量供應,但是消費者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得不忍受費用和價格的驚人提高。
1960年至1970年,歐州各國依賴國外的石油供應曾發生三次中斷,帶來了很大的風險性。這個事件的教訓告誡人們:我們必須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石油儲備的政治性質逐步增強,必須制訂長期的能源規劃,重視勘探和本國精煉,力求保障國內的供應,方能擺脫依賴外國石油所帶來的風險。
上一篇:優秀演員怎樣變得蹩腳
下一篇:依靠軍閥打軍閥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