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漓江·桂山龍
在百里漓江上,流傳著許多與龍有關的傳說。
龍母仙露
靈川海洋坪田垌中間,有一座孤零零拔地聳起的石山。石山周圍,一股股清水汩汩冒出,匯成“三分入漓”的湘江源頭,故石山刻有“湘漓二水之源”六個大字。傳說,石山是東海老龍母的化身,清水是老龍母滲出的仙露。
古時候,玉皇大帝在三十三天凌霄殿前,用金樽玉盞承接到一杯最好的仙露。他查訪到東海老龍母做事最細心,就請她保管仙露。有年大旱,老百姓日夜朝天磕頭求雨。玉皇大帝怨恨老百姓平日不給他燒香,就是不讓四海龍王下雨。老龍母同情世間眾生,打算拼著一死,解救人們。她從寶庫取出上清仙露,手指沾著就要滴灑。玉皇大帝知道了,趕緊派托塔天王帶人馬來搶。老龍母把仙露一口吞進肚里,往地下鉆到海洋坪。她看見四野一片焦枯,眾生饑渴難耐,就從地下伸出頭張嘴想噴仙露。托塔天王急忙用鐵塔打來,把老龍母扣在塔下。老龍母張開的嘴不能動彈,便用盡力氣掙地下的身子,片片龍鱗張裂開來,仙露變成一股股清水從鱗片下滲透出來,滋潤了大地。現在,人們還能清楚地看到當年老龍母張嘴而形成的“龍母巖”和鐵塔變成的“龍母山”。
冠巖龍涎
從桂林泛舟順漓江而下,進入陽朔境內第一個風景點就是冠巖。冠巖,因山形如冠而得名,是一個寬敞幽深的地下河口。巖深二里許,“洞門甚高,內更宏朗”,巖內有清泉流出,注入漓江。游人可乘筏溯源而上,探盡洞內嶙嶙怪石,潺潺流水。進入第四層洞府后,水流悄然消失,更顯神秘幽奇,引人入勝。明代田汝成嘆道:“大抵桂林巖洞,爽朗莫如龍隱,邃奧莫如棲霞,而寒冽寂寥,兼山水之奇者,莫如甘巖(即冠巖)之勝。”
蔡文有《冠巖》詩曰:“洞府深深映水開,幽光怪石白云堆。從中一脈清流出,不識源從何處來。”鐘坤秀步其韻和曰:“江畔巉巖古洞開,石門泉涌碧沙堆。舟行未盡登臨興,甘與山靈約后來。”這些詩作均刻于冠巖洞壁。
傳說,洞內清泉是龍涎。以前,這里山頂無冠,山里無泉。湖南永州湘江邊有座石山,石山巖洞里住著一條飛龍。這條飛龍嘴巴一張,滿江的船就要被吹翻,尾巴掃幾掃,兩岸的房屋莊稼就要挨著倒下,百姓深受其害。永州河上游有個叫趙源的娃仔,跟海會神廟老和尚練了一身好武藝。他決心征服飛龍,為民除害。飛龍知道趙源的厲害,躲在江底不出來。趙源得到海會大神哪吒的幫助,得到一頂紫金冠。他拿著金冠逢水開水,到江底和飛龍大戰。飛龍招架不住,就拼力把頭一拱,鉆破石壁逃走。趙源在后緊追。飛龍從湖南鉆到廣西漓江邊,鉆開江邊一座石山,就要逃進漓江。趙源追上去,急忙把紫金冠朝天一拋,金冠正好落在石山頂上,把飛龍壓扁了。金冠變為石頭,飛龍張開的嘴巴變為洞口,從里面流出清涼的泉水。
半邊渡龍虎石
離冠巖順漓江而下,有一巨壁臨江聳立。壁高50余米,長200余米,壁面光滑,如劈如削。巨壁阻隔兩邊陸路交通,雖在同岸,亦需舟渡,故名半邊渡。渡口往北,有一小巖,巖里有石筍狀若蟠龍,巖左有巨石形似猛虎。
傳說原來懸崖峭壁近水處有條小路,兩旁各有一個村莊,上村有個年輕小伙子叫巖剛,下村有個姑娘叫桃秀,兩人深深相愛。有一年,峭壁往北的巖洞里出了怪事,誰家娶媳婦路過這里,就有青衣兇漢和白衣惡人跳出來搶走新娘。巖剛、桃秀發誓要為民除害。這天,他倆要成親,桃秀緊握大斧,坐在花轎里,巖剛身藏魚叉,緊隨花轎邊。迎親的隊伍剛到巖口,青衣兇漢、白衣惡人從巖洞里跳出來要搶新娘。巖剛掏出魚叉叉中青衣兇漢,青衣兇漢逃回洞里,盤在石壁上,現出青龍原形。桃秀雙手舉斧向白衣惡人砍去,不巧大斧被轎門橫梁擋住,白衣惡人現出白虎原形咬死了桃秀。巖剛怒火中燒,揮斧追劈白虎,接連十幾斧沒有劈中,卻把懸崖的小路劈下漓江,最后終于在巖口把白虎劈掉半個頭。巖剛又沖進巖里劈下青龍的頭。青龍和白虎都化為石頭。懸崖的小路被劈去,成了半邊渡。人們為了紀念桃秀,把這個巖洞叫新娘巖,并在巖前建了一個小廟叫新娘廟。小廟現僅存遺址。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南寧之旅·南寧·望仙坡上說六公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濟南之旅·李清照紀念堂·梧桐細雨詞壇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