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順進逆退終遭失敗
軍事謀略中有“勝敗乃兵家常事”的說法。確實,只有不為某一次戰敗而懊傷,也不為某一次勝利而沖昏頭腦,才能在戰爭中取得最后的成功。否則,得勝便喜,失誤就氣餒,是不會取得最后勝利的。6—7世紀伊朗在同拜占庭戰爭的后期就犯了這樣的錯誤,留下教訓。
602—629年,伊朗薩珊王朝科斯洛埃斯借口替被殺害的摩里士皇帝報仇,對拜占庭帝國皇帝福加斯進行討伐。戰爭初期,伊朗得勢,科斯洛埃斯在13年的征戰中,占領了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基列涅亞和小亞細亞,到614年,伊朗軍隊又進攻非洲,占領下埃及。但從622年開始拜占庭展開了強有利的反擊。這一年,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利用優勢的船隊把部隊從君士坦丁堡調往基利基亞的亞歷山勒塔,并將軍隊部署在伊朗城郊的筑壘兵營。伊朗方面也做了戰斗動員,科斯洛埃斯二世派遣以薩爾巴為首的大部隊前往抗擊,并成功地把拜占庭軍隊封鎖在托羅斯山區。但是,拜皇希拉克略卻率領軍隊沿著崎嶇難行的小道及時地穿過山嶺,出其不意地出現在伊朗軍隊的后方。伊軍后衛部隊頓時陷入混亂,終于被擊潰。拜占庭軍隊隨后又佯裝撤退,伊朗人不知是計,率大部隊進行追擊,結果被拜占庭人引到地勢危險的地方,迫使其交戰。交戰結果,伊軍被擊潰,形勢出現逆轉后,伊朗不是積極準備制定戰略戰術,而是等待觀望,沒有采取有效的戰略措施。相反,拜占庭人卻繼續進行戰爭準備。希拉克略皇帝在伏擊伊軍成功后,將部隊留在哈里斯河沿岸富庶的卡帕多基亞,自己則返回君士坦丁堡,征募補充兵員,以展開更猛烈的戰斗。623年春,希拉克略皇帝率5000精兵乘船駛往特拉帕作斯,以打擊薩爾巴爾和薩伊斯率領的、對拜占庭在卡帕多基亞的部隊有威脅的伊軍后方。伊軍沒有料到拜占庭部隊能如此果斷機動,被迫撤往米季亞。這樣希拉克略皇帝率領的補充力量與原來的拜占庭部隊匯合,勢力大增。隨后,希拉克略號召居住在從攸克辛海到希爾加尼海地區的所有的信奉基督教的居民共同反抗伊朗。他的號召進一步征募了更多的部隊,力量更強大了。623年秋,希拉克略皇帝率領的拜占庭部隊征服了直到阿拉斯河的整個亞美尼亞,并向米季亞——阿特羅巴特那的首都甘扎克城推進。伊朗拉斯洛埃斯二世最初想在甘扎克城與拜占庭決戰,集結了4000多人。但是,聽到拜占庭進軍的消息后,伊朗部隊被以往的失敗所驚嚇,沒等交火就棄城向伊朗腹地退卻。兵敗如山倒,撤退的伊軍被拜占庭軍隊追趕,損失慘重。627年12月,伊朗軍隊與拜占庭軍隊又在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尼涅維遺址附近發生一場激戰,伊朗軍隊再次被擊潰。以后再也無力同拜占庭進行軍事較量了。
伊朗的失敗主要是在敵人強大攻勢下,主動撤退,失去可以防御的陣地,給拜占庭乘勝追擊制造了條件。
上一篇:伊朗門事件
下一篇:伊藤博文被朝鮮志士擊斃罪有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