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梅堯臣》人物故事小傳
梅堯臣(公元1002—1060年)字圣俞,宋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稱宛陵先生。一生窮困不得志,只做過主簿、縣令一類小官。以詩名世,所與游者,如錢惟演、歐陽修等人,皆當世名臣顯宦,或為文學巨擘。所作多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內容深刻,與流行于世的西昆體風格相對,摒棄雕琢華美,崇尚自然古淡,狀物鮮明,含意深遠。對宋代詩歌形式特點的構成有直接影響。有《宛陵先生集》傳世。
[正 史]
梅堯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侍讀學士詢從子①也。工為詩,以深遠古淡為意,間出奇巧,初末為人所知。用詢蔭②為河南主簿,錢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賞之,為忘年交,引與酬倡,一府盡傾③。歐陽修與為詩友,自以為不及。堯臣益刻厲,精思苦學,由是知名于時。宋興,以詩名家為世所傳如堯臣者,蓋少也。嘗語人曰:“凡詩,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④為善矣;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也。”世以為知言。歷德興縣令,知建德、襄城縣,監(jiān)湖州稅,簽書忠武、鎮(zhèn)安判官,監(jiān)永豐倉。大臣屢薦宜在館閣,召試,賜進士出身,為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預修《唐書》,成,未奏而卒,錄其子一人。
寶元、嘉祐中,仁宗有事郊廟,堯臣預祭,輒獻歌詩,又嘗上書言兵。注《孫子十三篇》,撰《唐載記》二十六卷、《毛詩小傳》二十卷、《宛陵集》四十卷。
堯臣家貧,喜飲酒,賢士大夫多從之游,時載酒過門。善談笑,與物無忤⑤,詼嘲譏刺托于詩,晚益⑥工。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織文乃堯臣詩也,名重于時如此。
《宋史·梅堯臣傳》卷四四三
[注 釋]
①從子:侄子。②用詢蔭:因為叔父梅詢的恩蔭得以入仕。③傾:傾心,向慕。④斯:則,乃。⑤忤:觸犯。⑥益:更加。
〔相關史料〕
東坡云:“梅二丈身長,秀眉大耳,紅額,飲酒過百盞①,輒正坐高拱,此其醉時也。”
《宋人軼事匯編·研北雜志》卷九
梅圣俞寢食游觀,未嘗不吟詠。時于坐上忽引去,奮筆書一小紙,納算袋,同人竊取視之,皆詩句也。或一聯(lián),或一句,他日作詩有可用者入之。
《宋人軼事匯編·孫公談圃》卷九
嘉祐間,侍從官列薦國子博士梅堯臣宜在館閣②,仁皇帝曰:“能賦‘一見天顏萬人喜,卻回宮路樂聲長’者也。”蓋帝幸景靈宮,堯臣有詩。或傳入禁內,帝愛此二語,召試,賜一等,竟不登館閣。
《宋人軼事匯編·邵氏聞見錄》卷九
蘇子瞻嘗于淯井監(jiān)③得西南夷人所賣蠻布弓衣,其文織成梅圣俞《春雪詩》,子瞻以余尤知圣俞者,因以見贈。余家舊蓄琴一張,乃寶歷三年雷會所斵,遂以此布為琴囊,真余家之寶玩也。
《宋人軼事匯編·六一詩話》卷九
往時南饌④未通,京師無能斫膾者,梅圣俞家老婢獨能為之。歐陽公、劉原甫諸人,每思食膾,必提魚往過圣俞家。圣俞得膾材必儲以速⑤諸人,故集內有買鯽魚八九尾,尚鮮活,永叔許相過⑥,留以給⑦膳;又蔡仲謨遺⑧鯽魚十二尾,余憶在襄城時獲此魚,留以待永叔等數十篇。一日,蔡州會客食雞頭,因論屈到嗜芰,曾晳嗜羊棗等事。忽有言歐公嗜鯽魚者,問其故,曰:“見《梅圣俞集》。”坐客皆絕倒⑨。
《宋人軼事匯編·避暑錄話》卷九
〔注 釋〕
①盞(zhan):酒器。②館閣:宋時有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稱為三館,分掌圖書、經籍、修史等事。又有祕閣、龍圖閣、天章閣,主要是藏經籍、圖書及歷代御制典籍。經稱館閣。③清井:井泉名。在四川長寧縣北。據說泉有兩脈,一淡一咸,可煎監(jiān)。塞一脈,水皆不流,又叫雌雄井。宋置淯井監(jiān),以收監(jiān)利。④南饌:南方菜肴。⑤速:請,召,招致。⑥許相過:答應來訪。⑦給:供。⑧遺(wei):致送,贈予。⑨絕倒:俯仰大笑。
上一篇:《桓譚》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桓譚》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楚王劉英》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楚王劉英》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