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搗毀機器的風暴
機器繅絲業是最早出現的民族資本近代工業,而最早出現機器繅絲業的地區是廣東。由于機器繅絲,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其結果必然會使許多手工繅絲業者破產和失業。這些手工業工人誤認為自己之所以失業,是由于采用機器造成的,他們視機器為敵人,終于激發了大規模手工繅絲工人搗毀工廠機器的風暴。
1881年(光緒7年)陰歷8月13日,廣東南海縣地區一些手工繅絲工人聚集在一起紀念祖師爺神誕,熱烈飲酒慶祝。這時,有一位織工即席慷慨陳詞,他說,機器生產破壞了手工業,毀滅了大家的生活來源,我們不如前去把這些機器拆毀。一倡百和,許多人齊聲響應。又有一位職工站出來說,聚眾必須亮出旗幟。他邊說邊從口袋里掏出一百文銅錢投入銅盆中,并號召凡愿出錢者照此投錢。銅盆中很快就積聚了2千余個銅錢。大家分頭拿去買布制成旗幟,在上面寫上“錦綸行”三個大字。然后,紅旗開路,隊伍浩浩蕩蕩沖進了當地的裕厚昌絲廠,搗毀了廠里的所有繅絲機器。廠主立即勾結官府鎮壓,捕去工人數名。14日,手工業工人一、二千人又集隊前往裕厚絲廠,營救被捕同伴。結果同該地舉人糾集的一伙人以及海口營兵發生沖突,兩名繅絲工人當場犧牲。這一流血事件,進一步激起了繅絲工人的憤怒。15日,繅絲工人又籌集了一千余金,分赴各處采買軍火,并且截獲了絲綢艇和一批槍炮。16日,大批手工繅絲工人向裕厚昌絲廠所在地大舉進攻。這場風后來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是在資本主義經濟興起過程中我國自然經濟趨向解體的一個反映。
機器繅絲,一工之作,可抵十工之用,當時南海的江浦一帶,共有機器11座,應用4400余工,以一敵十計算,實際上奪走了4萬4千余人的生業。南海一帶,手工繅絲工人搗毀機器事件,就是機器排斥手工繅絲業引起的。但是,盡管南海、廣州一帶的手工繅絲工人和機器繅絲廠的沖突一直延續到八十年代后半期,而廠絲在市場上逐漸代替土絲,已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據《海關十年報告》說:“廣州的廠絲幾乎全部向歐洲大陸行銷”,從廣州出口的生絲,1882年至1883年共計9,566擔,其中廠絲為1,254擔,占13.2%。到1890年至1891年共計13,595擔,其中廠絲為10,317擔,占76%。先進的機器工業比落后的手工業具有很明顯的優越性和生命力,生產率高,產品質量好,能開拓市場,獲取厚利,因而當土絲在國際市場上受排擠時,廠絲代替了土絲,確保了我國絲的出口,并在國際市場上繼續發展,這就表現了機器工業的優越性和生命力。
機器本身雖然能增加社會財富,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卻使眾多的生產者變成失業者。大量失業的經常存在,是現代資本主義腐朽性的一個鮮明的表現。它集中地暴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同時,它也表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是不可能消滅失業的。要消滅失業,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而不是去搗毀機器。把搗毀機器作為擺脫失業的目標,仍是一個誤區,是工人階級尚未從自為階級走向自在階級的表現。
上一篇:一場勞民傷財的戰爭
下一篇:一場無謂的爭論